國內車市降溫,海外市場正在成為中國車企發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方向。
在正在舉辦的第15屆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上,長城汽車宣布正式進軍印度市場。按照規劃,2021年,長城汽車將在印度投放哈弗全系SUV產品和長城純電動車(EV)。
而早在2016年,長城汽車在印度班加羅爾的研發中心便已開始運營,目前印籍研發人員已經達到150人,主要從事新能源和自動駕駛軟件的開發;2019年2月,長城汽車在印度投資設立了子公司;2020年1月,長城汽車和通用汽車就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塔里岡工廠達成協議,該項收購預計2020年下半年完成。屆時,長城汽車將借印度工廠輻射中東、非洲市場。
“2017~2018年印度市場上SUV的增長率是其他乘用車的7倍,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增加了SUV車型。”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指出,印度汽車產業具備很多優勢,比如制造業所需的基礎設施、低成本的勞動力、印度汽車工業的軟件優勢等。據世界汽車業專業調研公司FOURIN預測,印度汽車產量到2022年將達到700萬輛、到2030年將達到1190萬輛。與此同時,該國銷量到2022年將達到580萬輛、到2030年將突破1000萬輛大關。依托穩定的經濟增長形勢和年輕人口較多的紅利,印度很可能繼中國之后成為今后全球最大的成長型市場。
印度城市科學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阿米特·考希克則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較低的汽車普及率和本國市場規模的縮小,為中國汽車制造商在印度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在規模經濟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制造商有能力挑戰市場領先者的統治地位,而且它們已經擁有的電動汽車技術優勢很契合印度政府成為全球主要電氣化基地的愿景。”
不過,自2018年秋季以來,印度汽車市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印度經濟增長和貸款放緩,加上汽車保險費、稅收等的上漲,使不少消費者消費信心不足,這也使印度車市出現了5年來的首次下跌。據印度汽車網站Autopunditz批發數據(不含豪華品牌)顯示,2019年印度乘用車總銷量為293.6萬輛,同比下跌12.4%,這也是印度乘用車近20年來跌幅最大的年份。
此外,目前印度市場銷售的車型多為可靠、低廉的小型車,排名前四的車企為瑪魯蒂鈴木、現代、馬恒達和塔塔,其占據了約80%的市場份額,其中鈴木占比最大。而小型SUV正在成為印度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以2019年12月的銷量為例,緊湊型SUV銷量達3.4萬輛,同比增長了70%。
而盡管印度汽車普及率較低具備發展潛力,但由于低價小型車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加上印度車市放緩,這使一些老牌車企業務有所縮水。在2017年,通用汽車縮減其印度業務,并停止在當地銷售汽車,暫停投資計劃。福特也在印度停止了獨立業務,選擇成為合資公司來共同運營汽車業務。“中國車企進軍印度恰逢其時。目前存在競爭空白,一些老牌車企可能需要幾年才能向印度市場投放新產品。”汽車行業咨詢公司LMC Automotive分析師阿馬爾·馬斯特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
除了長城汽車外,上汽、比亞迪、北汽福田等此前已在印度市場有所布局。其中,上汽在2019年投產后,3個月就收到了3.1萬輛訂單。而據外媒報道,長安汽車最近也正在印度尋找生產基地,并考慮是否在印度建立電動汽車電池組裝廠,為以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做準備。此外,海馬汽車也宣告開啟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戰略布局。
印度小型車受寵,未來電動汽車也有可能集中于這一市場。當前,我國已取消對續駛里程在150公里以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小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下滑,產品急需尋找替代市場。
“印度汽車市場目前發展狀況相當于中國汽車市場2002年前后的狀況,正處于普及階段,因此價格低廉是第一要素。出于成本因素,美系、歐系車價格較貴或者壓根沒有價格低廉的,所以在印度表現較為疲軟。相比之下,中國車企在小型車細分市場以及性價比方面具備優勢,在印度發展是一個較好的機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對于電動車市場而言,印度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份額較小,而由于印度小型車受寵,未來電動汽車也有可能集中于這一市場。此外,有分析認為,當前我國已取消對低續駛里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小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下滑,產品急需尋找替代市場。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