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獲取了幾個世界第一:第一個是我們跟蹤逆糖兩年后糖友血糖值依舊是正常的,這是目前做逆轉研究周期最長的;其次,我們為病程11年的糖友成功實現逆轉,是較國際上病程6年內能逆轉的重大飛躍;第三,我們為打胰島素的糖友也實現了逆轉......”
10月底,在與湖南電視臺主持人何李的交談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亞健康干預技術實驗室劉東波教授講述道,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亞健康干預技術實驗室與湖南新誠智慧醫藥集團、湖南農業大學等聯合成立了首個國家亞健康干預技術成果應用中心后,在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以及醫學營養等領域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自主研發的糖尿病管理大數據平臺和糖尿病科普認知干預小程序
新誠智慧糖尿病管理中心專設大數據團隊,方便患者在家也可進行健康管理,依托互聯網通過大數據平臺和新誠健康小程序為每位患者建立個性化數字健康檔案,實時跟蹤更新血糖數據,健康科普認知干預,最新診斷報告評估,并進行疾病分級管理,周期性評估監測。結合技術評估團隊量身定制逆糖方案,以數據為依托,重視數據的質量和后續治理及跟進,逐步構建數據驅動型服務體系。
通過打造大眾化的糖尿病科普認知干預小程序和精準的大數據平臺底座,結合糖尿病管理中心專業干預團隊技術賦能,通過技術為本、服務重構和數據驅動的新方法,不斷探討數字時代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為新誠智慧數字化糖尿病管理按下“智慧數字鍵”。
以循證醫學促企發展譜寫新篇,逐夢天下無糖!
糖尿病逆轉之路任重道遠,道阻且長,也因此匯聚有志者同心戳力擔重任。作為CMNT科研成果落地項目主理人,新誠智慧糖尿病管理中心主任賴錫湖表示,在CMNT技術市場推廣初期屢遇挑戰,其一,對于中藥營養干預(CMNT)逆轉糖尿病這樣一個全新顛覆傳統認知的新概念普及率仍然是不太夠的,有龐大的無意識群體可待開拓;第二,現在的糖尿病管理跟醫院臨床治療的銜接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加努力的去尋找一種院內院外跟醫院相結合的糖尿病患者全病程管理的新型模式,打通中間環節鏈路,更好地為糖友們服務。
新誠智慧糖尿病管理中心賴錫湖主任談推廣難點現場圖
回望這兩年CMNT落地的實況,劉東波教授總結了三點:
一、國家有政策;最近兩年出臺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包括二十大提出的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等一些關于健康方面的文件、政策,以及國家把長沙作為中醫藥改革試點的城市,都有利于CMNT的發展。
二、行業有標準;包括國際ADA(美國糖尿病協會)制定《共識報告:有關2型糖尿病緩解的定義和解釋》,去年我們國家《2型糖尿病逆轉中國專家共識》等的發布,都是糖尿病可逆轉的有力論證,讓大眾明確了逆轉的診斷標準,這也是行業認知的進步,讓我們真正能把逆糖大旗舉起來,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三、我們有進展;不論理論成果還是實戰經驗都收獲頗豐,我們團隊完善了自己的科研理論,匯編了《中藥醫學營養干預糖尿病研究》,將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書系統闡述了CMNT理論與技術,是一本能為醫學研究者、科教培訓者、糖尿病患者等人群提供參考材料的工具書。其次,我們在平臺建設方面也獲得可喜成績,我們有國家唯一的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湖南省代謝性疾病醫學營養干預工程中心等,最終我們最重要的突破是在循證醫學的研究上,在這個研究中我們有幾個世界第一。第一,我們講逆轉標準半年內達標就算逆轉,但我們跟蹤了兩年,兩年之后那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還是正常的,這個是目前做逆轉(研究周期)最長的;第二,普遍觀點認為病程對病人的逆轉有很大關系,國際上通用6年內逆轉幾率大,6年以上是很困難的,但在我們臨床研究中,為11年(病程)的糖友實現了逆轉,突破了6年這樣一個原來認知上的瓶頸;第三個是,原來逆轉多應用于沒有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但我們為本來就打胰島素的患者也實現了逆轉,這三個方面都是基于循證的一個突破,這也是醫學營養在醫學這個層面里做的最大的超越。
劉東波教授談CMNT前景與挑戰現場圖
劉東波教授表示,團隊未來會持續加強營養方面、醫學方面的一些研究,用醫學循證的證據來支持產業的發展,依托國家政策,借力行業標準,專注慢病管理,CMNT未來前景一片欣欣向榮,越來越多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真正的逆轉,重拾健康,擁抱幸福生活。
新誠智慧醫藥集團總部大樓
健康大藍海,蘊藏“大寶藏”。中藥營養干預(CMNT)理論及技術是千千萬萬專注于健康管理工作者們以“寶”換“寶”的碩大成果,更有千千萬萬糖尿病患者受益于“中藥營養干預(CMNT)”這一科研寶藏重獲新生。新誠智慧醫藥集團作為“CMNT逆糖”技術和產品的獨家成果轉化合作公司,將貫徹落實大健康發展戰略,繼續探索構建智能化、數字化、高效化慢病健康管理服務體系,滿足慢病人群的健康需求,助力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
(新媒體責編:wan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