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歲末,成都迎來密集的出行“大禮包”——
12月26日上午,成都軌道交通“雙線齊發”,聯通雙流和新都的地鐵3號線二三期工程、連接高新西區和郫都區的蓉2號線同時開通。
同一天,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官方消息,成都至雅安鐵路將于12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
此前幾天內,重大交通項目也密集開工。12月19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游環線新開工建設10公里道路,加上此前已開工建設道路30公里,年內將建成40公里示范段,盡快形成串聯東部新城的景觀通道。12月27日,全省交通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動員活動上宣布,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擴容工程正式開工,成南高速將從6車道擴寬至8車道。
對內,軌道交通線網日益加密,輻射范圍更加廣闊;對外,更多區域融入國家高鐵路網,城際交通承載力進一步加強。致力于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成都,正加速提升綜合交通優勢,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對內:優化城市功能格局
高效便捷的交通是撬動城市格局調整、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的重要杠桿。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游環線的建成,將形成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的緩沖帶,實現旅游景區與資源串聯,帶動旅游功能整合提升。而隨著此次地鐵3號線二、三期和蓉2號線的開通,成都軌道交通網絡的總里程將達到239公里,并正式迎來軌道交通的多制式發展時代。
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疏解交通擁堵,還將極大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聯通和流動,現代特大都市更將其作為疏解主城區人口、優化城市格局、重構城市功能、促進城市區域間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二、三期開通后,3號線真正實現了“南北貫通”,成為成都南北走向的又一條交通動脈,將極大縮短雙流、新都兩地核心區域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新都與雙流,一個地處“蓉歐+”戰略腹地,是成都正在統籌謀劃建設的國際鐵路港“大港區”的重要部分;一個則是享有“天府第一門戶”之稱的國際航空樞紐,是成都通達全球的窗口。兩大對外開放“門戶”通過一條軌道交通軸線聯通,將更好地構建起支撐城市空間擴展的骨架,打通對外開放的通道。而蓉2號線串起了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華為、富士康、菁蓉小鎮等高新西區和郫都區內最重要的雙創資源,不僅將支撐郊區新城的快速發展,也將成為公園城市一道的獨特風景線。
對外:加速融入全國高鐵網絡
高鐵帶來的不僅是時空距離的拉近、交通出行邊界的拓展,更將對沿線城市的經濟社會交流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將于12月28日開通的成雅鐵路全長140km,從成都西站出發經溫江、崇州、大邑、邛崍、蒲江一直延綿至雅安,將打通成都與雅安間的1小時交通圈。加之此前的成綿樂城際鐵路、成渝高鐵,成都平原經濟區軌道交通一體化將逐步實現,繼而將加快成德、成資、成雅、成綿等城市間的同城化進程,提升“環成都經濟圈”的城市能級。
成雅鐵路的開通,標志著崇州、大邑、邛崍、蒲江等進入動車時代,正式融入全國鐵路網,對推動沿線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地處“川西咽喉”地帶、川藏鐵路起點的雅安。借助成雅鐵路,成都不僅可以作為“主干”城市向西輻射帶動雅安、甘孜,在川西旅游、文化、原材等方面整合資源展開區域合作,還可以搶抓國家川藏鐵路建設重大機遇,將蒲江等區縣打造為區域物流樞紐,輻射川西南和廣袤藏區。
此外,隨著成雅鐵路和地鐵3號線二期的開通,成都還將迎來兩個集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鐵路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其中,地鐵4號線以及在建的9號線通達的成都西站,是成雅鐵路的起點,也將隨著成雅鐵路的開通首次啟用。西站投用后,成都將形成以火車東站和北站為主、火車西站和南站為輔的格局。而雙流西站在成綿樂城際鐵路外,又有了地鐵3號線二期的“重磅加持”,將變身成為綜合交通樞紐站,其周邊的未來發展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無論是成都西站還是雙流西站,在成都正在全力推廣的TOD模式下,通過合理的站城一體化設計,軌道交通和高鐵帶來的人流將有潛力被轉化為可觀的商貿流,形成具備多元化功能的熱點區域。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軌道交通、城際快鐵、高鐵的開通給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和統籌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地鐵三號線二三期開通后,地鐵線網客流量預計將達到410萬,高峰期本來就非常擁擠的火車南站、省體育館、春熙路等站點如何應對更大的人流量?蓉2號線作為新型地面交通方式,如何盡量減小對路面交通的影響及應對潛在干擾保證運營安全?如何更好地做好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最后一公里”接駁?包括如何推動TOD項目、構建現代化的消費新場景,實現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可持續發展,都是值得相關部門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道路上,有了軌道交通網這著“先手棋”,若能在高鐵建設上“彎道超車”,成都未來定會更加美好。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