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社會新聞,高速行業新聞往往因受行業局限,導致內容晦澀難懂、形式單一單調,從而造成受眾面窄、傳播效果不佳。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實現高速行業新聞的社會化表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既要“上接天線”,又要“下接地氣”
高速行業新聞采寫者往往只顧埋頭拉車,著眼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而忽視了高速行業新聞與“大局、大勢、大事”的鏈接。高速行業新聞的采寫者,在動筆之前,一定要思考三個問題:這條新聞的社會價值何在?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和老百姓有何關聯?
人民日報有位資深大咖曾形象地提出,記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這一要求對于高速行業新聞從業者同樣適用。高速行業新聞從業者既要“上接天線”,熟悉國家大政方針,了解行業大勢,又要“下接地氣”,了解本行業各業務線條的動態和亮點,找準國家戰略與行業實際的結合點。
如何上接天線?這需要加強政策學習,緊跟時事熱點,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新聞敏感性。如何接地氣?這需要我們俯下身去“走轉改”,加強與基層單位和一線從業人員聯系,廣泛收集新聞素材,尋找本行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各項生動實踐,采寫沾泥土、帶露珠的鮮活作品。
2023年4月7日《工人日報》《消費日報》《湖北日報》等媒體刊發的《“交通+旅游”構建十堰交旅融合共同體》報道。作者以鄂西北運營公司跟十堰文旅體投資集團開展合作洽談開篇,引出共同構建十堰“交旅融合共同體”的新聞。
在文章的背景部分,作者點明:“提升交旅協調聯動效能和公共服務能力,發揮交旅融合背景下高速運營及沿線旅游高質量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促進作用……”這就是國家層面“鄉村振興”“共同締造”的“大局、大勢、大事”。文中,作者寫道:“結合各自的業務板塊和資源優勢,構建‘交旅融合+路域協同’多元驅動機制,在整合資源渠道、促進營銷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深化產業融合,加強工作聯動、拓展服務融合,優化路網標識、實現設施融合等‘四個融合’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加快構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交旅融合共同體’。”這是鄂西北運營公司落實“大局、大勢、大事”的具體舉措。
2021年5月26日刊發于《湖北日報》的通訊《十淅高速連出妙招護一庫清水——“兜住”污水,還有“環保進賬”》,作者開篇寫道:“十淅高速,離丹江水庫大壩僅20多公里,是我省在建、唯一一條穿越丹江口水庫核心區的高速公路。”接著,作者講述“混凝土拌合站,拌和過程全封閉,工人用水管沖洗著場地。廢水沿著下水管道流進一個大沉淀池,然后連接五個池子,一級級的沉淀后流到一個大池子,只見池子里的水,由渾濁變得清亮。這些水,又被抽上來拌和混凝土、清洗場地。3個籃球場大小的兩個圍堰體,緊密“包裹”丹江口水庫特大橋主墩承臺,將一庫清水與施工場地完全分離開來。岸邊,是一層層沙袋阻隔污水,邊坡,覆蓋綠網防泥土滑坡。”
在這篇報道中,環保理念是“天線”,體現了“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是十堰人民“天大的事”,文中介紹高速項目建設不僅沒讓一滴污水流進丹江庫區,還通過洞渣、廢水利用,讓“環保賬戶”天天有進賬是“地氣”。作者將“天線”與“地氣”做了巧妙的結合。
學會“翻譯”,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做好高速行業新聞的難點之一在于,如何將本行業、本專業晦澀難懂的術語,深入淺出“翻譯”成老百姓看得懂的語言。這需要高速行業新聞的寫作者換位思考,站在行業外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去聽、去理解。
很多優秀的媒體記者具有這種“翻譯”的本領。比如,在《6年掘進173米,修這座隧道猶如“豆腐腦里打洞”》中,作者這樣“翻譯”“第三系富水粉細砂巖”——胡麻嶺隧道穿越黃土高原,地處濕陷性黃土地質地段,含水又含砂,使得土層中形成眾多大小不等的水囊,在問題最嚴峻的“豆腐腦土層”里,平均每個月只能前進四五米,堪稱“蝸牛爬行”。
作者此番描述,將“第三系富水粉細砂巖”這一專業術語“翻譯”成“豆腐腦土層”,通俗易懂,從而使其從行業領域的一個專業詞匯,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
另外,行業新聞中的各類數據,也是“翻譯”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以湖北日報記者劉天縱《“一煤獨大”,湖北如何打贏呼吸保衛戰》報道為例:“這條‘空中高速’已累計為我省輸送電量285億千瓦時,若按輸送能力計算,每年減少燃煤700余萬噸,相當于‘支援’了一個葛洲壩水電站,讓缺煤少油的湖北嘗到甜頭”。285億千瓦時是什么概念?老百姓沒有認知,但作者說“相當于‘支援’了一個葛洲壩水電站”,這樣的類比,立刻讓讀者心中了然。
與時俱進,提升傳播效果
高速行業新聞需要作者與時俱進,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創新表達方式,提升傳播效果。
以鄂西北高速公路運營公司為例,收費政策及高速通行安全科普、路況信息、直播帶貨、交旅融合等題材,就更適合采用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通過抖音、快手、視頻號等平臺傳播,讓受眾見其人、聽其聲、臨其境。
創新傳播方式,需要高速行業新聞的從業者熟練掌握新媒體采編技術、了解各種媒體平臺傳播屬性。一是要鞏固用好權威主流傳統媒體宣傳陣地;二是要開辟特色專欄,打造熱點IP,推動視頻、雙微推送升級改版,策劃制作品牌團隊系列微視頻、微宣傳,形成條塊分層、架構清晰的發布思路。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速度和影響力的優勢,抓好融媒體協同發展機制建設、資源整合、內容生產和產品創新,加大宣傳引導與深度策劃,強化與地方融媒體宣傳中心合作互動,提升高速行業信息傳播力和影響力。(湖北交投鄂西北運營公司 賀永)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