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隨著交通工具數量的快速增長
以及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
主城區的交通擁堵狀況
成為不少人出行時“糾結”的問題
2018年以來
重慶市開始實施
“城市提升行動計劃”
“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那么,這兩項“行動計劃”實施以來
重慶主城區的交通出行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取得了哪些成效?
“數據”
還是要用客觀的來說話!
日前,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承擔編制的
2018年度《重慶市主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
已全面完成
劃重點
跟著這份報告一起來吧
看看重慶主城區
交通供給結構與出行方式結構
都實現了哪些“優化”?
優化一:
軌道交通承擔城市內中長距離出行職責
2018年
軌道交通新開通環線、4號線
運營里程增加49.1千米
總里程 313.4千米
從下面這張
不同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離的表格
就能看出
平均出行距離最長
的出行方式中
軌道交通
超過小汽車排在第一位
承擔了城市內中長距離(10km及以上)出行職責
主城區目前有105千米軌道線路正在建設
另有一號線軌道延長線尖頂坡至璧山段
跳蹬至江津(圣泉寺)段共33千米在建
可以預見
未來軌道交通將在重慶人的出行中
扮演更多的“戲份”
優化二:
填補主城區短距離出行空白
2018年重慶主城區
運營車輛及線網不斷優化
92.9千米
新開通公交優先道
105.4千米
總里程
777條
地面公交運營線路
116條
同比增加
173條
其中社區巴士線路
22條
同比增加
主要承擔城市內中短距離(8km及以下)出行職責
值得一提的是
更多的社區巴士線路投入運營
串聯起小區、軌道站、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
填補了社區等短距離出行的“公交盲區”
“最后一公里”
解決了難題
較大地方便了重慶市民的出行
優化三:城市道路
主城次支道路增幅創新高
2018年重慶主城區
城市道路新增267.6千米,總長5092.6千米
其中次支道路增加191.9千米
增幅為歷年來之最
進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網的“微循環”
此外
目前正在大力建設的
“山城步道”
重慶特色慢行系統
也成為城市道路的一大亮點
根據交通年報,主城區現有
渝中區水廠-石板坡古城墻等街巷步道20余千米
溉瀾溪、南濱路等濱水步道90余千米
鐵山坪健身步道、歌樂山步道等山林步道245千米
這些步道不僅成為周末休閑重要去處
更解決了社區居民與軌道公交站點
最后500米銜接的問題
成為步行及公共交通接駁的主要通道
優化四:出行結構
公共交通分擔率今近年來首次出現增長
2018年主城區
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為732萬人次
同比增長30萬人次
較往年增長明顯加速
公共交通分擔率58.4%
為近年來首次由降轉增
軌道交通分擔率
16.3%
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
增幅創近年來新高
可以看出
市民出行結構正在發生轉變
在出行選擇上
越來越多的人放棄開車
選擇乘坐更為便捷的軌道出行
主城區軌道日均客運量235.1萬人次
增加31.5萬人次
同比,增長15.2%
線網日均換乘量82.6萬人次
增加21.8萬人次
同比
優化五:公交出行
主城公交運行速度近年來首次出現提升
2018年乘坐公交車上下班的重慶人
可能會有一個明顯的感受
公交車的速度比以前快了
數據顯示
公交早晚高峰運營車速
主城地面14.9km/h
同比上升0.2千米/小時
為近年來車速首次上升
公交優先道等
這得益于
城市精細化管理措施的實行
主已開通的14條公交優先道中
大部分車速提升10%以上
優化六:汽車出行
工作日汽車使用率有所減少
2018年底重慶主城區
機動車
擁有量
同比增加20.9萬輛
汽車152.5萬輛
其中
同比增加17.9萬輛
工作日汽車使用率有所減少
工作日小汽車出車率74.2%
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
有出行的小汽車日均出行次數3.67次
同比降低0.27次
主城區干路網早晚高峰小時平均車速23.1千米/小時
基本維持穩定
道路交通運行情況總體持平
從以上六組數據可以看出——
過去一年重慶主城區
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
全面覆蓋老百姓日常長、中、短距離出行
“公交優先”戰略得到進一步加強
市民出行結構發生轉變
軌道交通分擔率快速提升
這樣的變化
你感受到了嗎?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