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8年10月滬(上海)嘉(嘉興)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到1999年10月30日濟(南)泰(安)高速公路竣工,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萬公里。又過去20年,截至2019年底,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了14.96萬公里。毫無懸念的是,2020年底這個數字將會突破15萬公里。
歷史文化名城泰安西部,在京滬、京福高速公路重合線近旁的泰山余脈臥虎山,聳立著“中國高速公路萬里紀念塔”。此塔正是當年隨著濟泰高速投入使用后為紀念通車里程突破1萬公里而建。早年,我會在某個黃昏出現在這里,拾級而上,憑欄遠眺,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那是難得的一份靜謐與絢爛。彼時,紀念塔成為故鄉古城泰安的一個時尚地標抑或是新興景觀。
多年以后,我仍然懷念臥虎山夕照,只是紀念塔的印象變得愈來愈模糊。而今所能檢索到的紀念塔相關文獻卻也只是寥寥數語:塔座625平方米,塔高100米,塔體由通向四面八方的公路狀設計構成,并匯集于高空觀景倉。“在高空觀景倉內,近可俯瞰以環城高速為樞紐的5條放射狀公路的壯觀景象,遠可觀賞泰山、泰城秀麗的自然風光。”當然,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座紀念塔成為中國高速公路真正的“里程碑”——“僅用11年走過了很多西方發達國家50年所走過的歷程”。
1931年,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建成于德國。這條從科隆通往波恩的高速公路,長約30公里而已,卻是多重意義上的首創。1932年8月6日,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宣布高速公路正式開通。阿登納,當時的科隆市長,后來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他的預言是:“以后的公路就是這樣的。”
而在世界東方的一個古老國度,即便此后40年尚不知高速公路是這樣的。“什么叫高速公路?我們最開始任何概念都沒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高速公路的奠基人沙慶林,在今年2月故去之前每每回憶當初醞釀高速公路的情形。終于在1975年,中國交通部第一次組織考察團到日本見識高速公路。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國家提出了一個新課題——“高速公路修建技術”。1980年代初,作為國家“十二個”領域技術政策交通部分起草人的王德榮,竭力主張把建設高速公路寫入技術政策,而當時全國機動車保有量也不過是100多萬輛。王德榮歷任國家經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總經濟師、所長,近30年后向我描述了力排眾議的那段經歷,“國內有一股強大的反對聲音充斥著報章雜志,但高速公路技術政策確實關乎未來幾十年我國公路建設發展方向。”
這樣的爭論持續了數年……直至1989年7月,在沈陽召開的高等級公路建設現場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必須發展”。此前5年,沈(陽)大(連)“汽車專用公路”(后被正名的“高速公路”)艱難邁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此前9個月,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一切剛剛開始!
“中國高速公路起步時間較西方發達國家晚了大約半個世紀嘛,但并不妨礙我們起點高、發展速度快。”王德榮給我提供了一組數據,證明“后來居上”的中國高速公路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通車里程1990年居世界第19位,1994年第8位,1996年第7位,1998年第6位,1999年第3位,2001年第2位,2011年第1位。
通車里程從0到10000公里,“中國高速公路萬里紀念塔”成為這個東方大國高速公路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見證。20年前,濟泰高速公路的通車也藉此成為中國公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如今,一條新的濟泰高速公路正在為全國通車總里程突破15萬公里做出貢獻。
這條全長約55.9公里的濟泰高速,途經濟南南部山區的紅葉谷、錦繡川,泰安的泰山、徂徠山、汶河等風景名勝區,被譽為山東“最美高速公路”。公路建設已進入尾聲,預計在9月底前主線貫通,并實現年內建成通車。屆時,濟南至泰安車程將縮短至大約28分鐘,對泰安快速融入省會都市圈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當我們回顧高速公路發展歷程乃至整個中國公路史,數字代表了速度,那是“中國速度”,數字也代表了精神,那是“兩路精神”。繼往開來,轟轟烈烈的“交通強國”建設已然拉開大幕,數字又會成為一個國家崛起一個民族復興的隱喻……(《人民交通》雜志2020年9月〈上〉卷首語 作者/范正利)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