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要加強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危房改造。”“交通建設項目要盡量做到向進村入戶傾斜,水利工程項目要向貧困村和小型農業生產傾斜。”
多年來,福建省在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上持續攻堅,著力解決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老大難問題。這些地方,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
山城安溪,“山路十八彎”曾是發展的最大瓶頸。打開山門,暢通山路,是脫貧的基礎,更是致富的關鍵。為此,提級改造農村公路,成為脫貧攻堅的“先手棋”。
安溪對700公里主要通建制村公路實施“單改雙”提級改造,疏通村組道路“毛細血管”,與國省干線和縣鄉旅游道路動脈連通。此項工程,158個建制村54萬人受益,90%以上的建制村通村公路實現雙車道,惠及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0萬人口。
路通了,物流暢了,農村電商火了。安溪鐵觀音茶葉、藤鐵工藝以及其他農特產紛紛插上電商“翅膀”,賣到了全球各地的各個角落。安溪農村“放下鋤頭、拿起鼠標、做做生意”的生活方式成為流行。目前,安溪全縣電商年交易額突破108億元,有10個鄉鎮入選中國淘寶鎮。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瞄準脫貧攻堅,福建省持續發力完善鄉村交通基礎設施,持續推進的“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建設與改造農村公路1000公里;加快構建農村三級物流網絡,實現縣級物流節點全覆蓋,鄉、村覆蓋率在90%和70%以上。此外,福建省“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顯著,路長制、災毀保險等創新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2017年6月,《福建省“十三五”交通精準扶貧建設專項規劃》印發,明確重點支持交通基礎相對較弱的建寧、寧化等53個縣,確定了八項交通扶貧工程。鋪平小康路,天塹變通途。如今,53個重點支持縣基本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海島便捷、安全舒適”的交通運輸網絡,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海島漁村等“老少邊”路路通暢;所有縣城100%通上高速公路,100%通上二級及以上普通公路;鄉鎮和建制村100%通水泥路和通上客車;海島出行方便安全,有居民島嶼100%建成陸島交通碼頭。
用水用電是脫貧摘帽的“硬杠杠”。一直以來,由于農村飲水建設標準低、運維管護不到位和城鄉政策差異等原因,福建省城鄉供水方面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保障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脫貧攻堅的一項核心指標任務。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如何破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農村供水工程,創新運營管護機制成為抓手。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福建省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農村供水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效保障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201個貧困村,4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增至87.3%,集中供水率增至95%。
“一戶一檔一策”,是福建省水利部門保障貧困戶飲水安全的創新運營管護機制。一問、二查、三看、四聞、五嘗、六閱、七填(復核卡)、八發(聯系卡),八步問診法,水利工作人員對4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新增貧困人口飲水安全進行跟蹤監測、定期回訪,確保水量、水質,嚴防反復。2020年,福建省組織開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排查復核和整改落實工作,在入戶排查時,均向貧困戶發放了飲水安全聯系卡,群眾可隨時尋求幫助。
供水網絡實現互聯互通,才能徹底解決水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2020年6月,福建省總結試點經驗,出臺《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實施方案》,這項頂層設計明確:要求通過區域聯網供水、鄉鎮規模供水、單村集中供水等方式,構建“一縣一網”或“多縣一網”供水新格局,這項措施,將全面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當前,已有73個縣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編制,27個縣(區)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43.3億元。
電網,是全省最大的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行業。如何發揮好電力行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福建省在提升農網供電可靠率、解決貧困地區用電難問題以及光伏扶貧產業發展三項具體工作中成效明顯。
在具有光伏建設條件的重點貧困縣、貧困村,光伏正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助力。大田縣,是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16年,大田縣在福建省率先實施光伏產業扶貧項目。在大田縣吳山鎮,一個投資363萬元建設的500千瓦光伏扶貧產業園,由鎮里和2個貧困村以及21戶貧困戶共同入股。年可促進鎮增收30萬元、村增收4.5萬元、戶增收7000元。
2020年,福建省電力系統報送的“3+4+N”電力精準扶貧項目、江山鎮“一廊一帶”電力扶貧項目、壽寧縣農網改造扶貧項目、下壩美溪村光伏發電項目、新東山電力扶貧項目等5項特色案例,獲評脫貧攻堅·能源扶貧特色案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面對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依然存在的不足,福建省加快補短板步伐。不久前,《福建省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實施方案》獲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方案提出,千方百計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規模,切實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故事
寧化治平:畬鄉通路竹海致富
“沒水泥路時,村里半個月抬不出一車毛竹,現在條條大路通竹山,一天能裝兩三車!”曾經的寧化治平畬族鄉建檔立卡貧困戶曾欽作沒想到,修到家門口的公路盤活了整個鄉。“現在,我賣家門口的竹子竹筍,腰包就能鼓起來!”
寧化縣治平畬族鄉地處閩贛兩省三縣交界處,由于山多田少,交通閉塞,發展相對滯后。治平畬族鄉是福建省19個民族鄉之一,也是閩西三個畬族聚集區之一,全鄉12個建制村中,9個是畬族村。同時,治平擁有14.5萬畝莽莽竹海。上世紀80年代,鄉里實行分山到戶,人均分得十余畝。
因公路不通,當地豐富的竹林資源和多彩的畬族文化不得不“待字閨中”。
平均海拔678米的治平,崇山峻嶺間,毛竹遍布。不少客商因毛竹資源慕名而來,看到一條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只得悻悻而歸。“公路不通,企業上不來,毛竹下山難,村民對竹山的經營僅停留在‘挖鮮筍賣錢、砍嫩竹造紙’的粗放模式上,一畝一年收入不到50元。價格低,村民更無心管理,形成惡性循環。”寧化縣治平畬族鄉黨委書記溫享平說。
要“興竹致富”,必須先修路!
近年來,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在統籌全省交通發展時,對少數民族地區在項目安排上予以傾斜,在省級補助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實施“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
2006年起,在交通運輸部門及各地共同努力下,治平畬族鄉不僅建成了通鄉三級公路和通往所有建制村的水泥路,還新建、改建了一批縣道、鄉道、通組公路和竹山公路。
路通了,竹企業紛紛入駐。如今,治平畬族鄉擁有規模以上竹企業8家,帶動28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2018年,全鄉12個空殼村、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退出,250戶74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暢通高效的公路網,也成了畬族文化對外傳播的一扇窗口。圍繞竹生態和畬文化,治平畬族鄉旅游業風生水起,以前單靠筍竹為生的村民,迎來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春天。“逛竹山、看畬族竹竿舞、品畬鄉文化、吃竹宴、玩竹器,這些項目都很受游客們歡迎。”畬族阿妹雷曉琳說。
“今年,在上級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鄉里多方籌措資金共計1400余萬元,對湖背角至茬口8.2公里公路進行改擴建……”溫享平說,未來,治平畬族鄉的交通網將更加完善,鄉親們的致富之路也將越走越寬。(文 / 游笑春 全幸雅)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