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處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正駛入區域協同發展的“快車道”。
6月2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地區規劃建設項目63項,其中干線鐵路24項,城際鐵路9項,市域(郊)鐵路30項,總投資達1.36萬億元。
根據《規劃》,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長三角地區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2.2萬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過8000公里;到2035年,建成高質量現代化“軌道上的長三角”。
隨著跨區域優勢互補,資源配置日益優化,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的前景也愈發明朗。在剛剛舉辦的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審議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文件,未來三年,加快推進制造業協同發展,聯合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等,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頭戲”。
“長三角一體化必須要交通先行。實現互聯互通,也是推進其他方面一體化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但在解決好“硬聯通”的同時,還需要解決更深層次的“軟聯通”問題。
加速交通一體化
李輝(化名)家住上海青浦,但在蘇州吳江工作。此前,因為兩地“斷頭路”的存在,李輝上下班必須繞行318國道,單程至少需要40分鐘。而在去年11月,上海東航路至江蘇康力大道互通工程順利貫通后,“單程減少至3公里,現在單程只需要15分鐘。”
這只是長三角地區打通“斷頭路”攻堅戰的一個縮影。2018年6月,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簽訂《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在第一批重點推進的17個省際斷頭路項目中,當前已有6條建成通車,3條正在建設。
和暢通交通毛細血管的“斷頭路”一樣,軌道交通作為跨區域連接的“大動脈”也取得了諸多建設成效。在過去的一年中,長三角地區已建成商合杭、滬蘇通、連淮揚鎮等一批高鐵,高鐵運營里程超過6000公里,區域內90%以上的設區市通了高鐵。
在陳耀看來,通過編織交通密網,增加高速鐵路的密度,能夠促進地區之間的要素流動和交流,尤其是減少人員往來和貨物運輸的時間。所以,長三角一體化必須要交通先行,實現互聯互通,也是推進其他方面一體化的前提和基礎。
“解決好‘硬聯通’,更深層次的是‘軟聯通’的問題。”陳耀進一步表示,比如,在各類公共交通的一卡通方面,盡管現在還未完全實現,但長三角還是走在前列的。“未來,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都應做到‘無縫銜接’,甚至通過一部手機、一個APP就能乘坐長三角地區的所有公共交通,而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電子支付系統。”
織密先進制造業集群
“計劃在3年內爭取實現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的目標。”王力(化名)是一家新能源材料科創公司的創始人,在一年前他將分公司“落戶”到了江蘇南京。而讓他做出這一決定的,正是看好滬寧間便捷的交通,“每天往返滬寧之間的高鐵特別多,最快1小時便能到達,這樣兩地奔波能夠便捷輕松不少。”
更讓王力心動的,則是長三角
的產業鏈優勢。“我們在分公司研發的新能源材料主要與汽車有關,南京本身就是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備的地區之一,同省的無錫也能夠作為上游產業鏈的補充,而公司的下游客戶基本都集中在合肥。”王力說道。
王力的感觸并不讓人感到意外。早在2018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
業集群的指導意見》,加快培育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迄今,江蘇集群規模總量達4.9萬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0%,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紡織服裝、集成電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節能環保、汽車及零部件等8個行業規模均居全國首位。
除了產業鏈優勢,長三角還有
一條條稀缺的“人才鏈”。張學(化名)則是一家生物醫藥企業的合伙投資人,他在2018年從天津來到蘇州昆山創業,對于長三角地區的人才吸引力更是贊不絕口。
自2018年以來,滬蘇浙皖共同簽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城市聯盟章程》等協議,凝聚人才一體化發展共識,協
同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共同培育人才一體化發展市場。
“長三角區域已逐步在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分工、基礎設施搭建、交通互聯、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合作,通過G60科創走廊等平臺進行產業的串聯和協同,聚焦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
“鏈長制”促進產業協同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到現階段,不能簡單停留在打通‘斷頭路’等層面,應該追求更高層次的一體化,在體制機制上尋求一體化的合作空間。”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說。
陳耀則說道,當前如何協同產業發展是最大的難題。長三角三省一市范圍足夠大,完全可以站在全局角度去布局產業鏈。“不同的地方發揮好各自的優勢,而不是各自都想獨立打造產業鏈,這樣可以形成差異化分工的格局,進一步避免長三角內部的同質化競爭。”
這一問題也正在得到妥善解決。5月27日,在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四個產業鏈聯盟正式集中揭牌。
在陳耀看來,這4大領域是產業發展的前沿,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方向,通過建立聯盟可以使長三角地區在這些領域深耕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的關系,“成立產業鏈聯盟僅是合作的第一步,要真正實現產業協作還要有一些利益協調機制。”
“比如,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產品設計、芯片生產、元器件制造和封裝測試等,每個地方自然都希望爭取效益好的部分,所以需要一個協調機制讓各地能夠分享全產業鏈的收益,可以先從縣區做起,再到地級市,不斷擴大范圍。”陳耀說。
而這正是在長三角各地廣泛運用的產業鏈“鏈長制”。2020年,浙江省商務廳針對開發區工作提出“鏈長制”,要求聚焦產業鏈做好“九個一”,即一個產業鏈發展規劃、一套產業鏈發展支持政策、一個產業鏈發展空間平臺、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培育、一個產業鏈共性技術支撐平臺、一支產業鏈專業招商隊伍、一名產業鏈發展指導專員、一個產業鏈發展分工責任機制、一個產業鏈年度工作計劃。
同年,合肥也梳理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智能家電和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等12條重點產業鏈,由市委市政府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
今年6月剛剛發布的《南京市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也指出,將聚焦軟件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等八大產業全面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每一個產業鏈由一名市領導擔任“鏈長”,并組建由一個市級部門負責的工作專班。
對于長三角地區一步做好推進產業協作工作的建議,陳耀認為,現行財稅體制決定了過往的產業發展模式,若要使各地的利益得到些許兼顧,也需要從財稅角度形成一個再分配的機制。
“需要探索財稅新模式。”施衛東也建議,可以在長三角地區探索建立區域先進制造業稅收利益分享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同時,加快設立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為代表的各層次基金,吸引各類資金參與,充分發揮區域性基金對重點領域及項目的支持和利益整合作用。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