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擁堵時有發生,但造成擁堵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小事故沒有及時紓解,比如道路設施上有梗阻,比如交通信號燈設計不合理,等等。群眾感受最深、最亟需解決的擁堵問題,又是哪一種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市交巡警總隊總工程師封勝很多年。不過最近,市地理信息中心的一項大數據研究,讓封勝覺得有可能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該中心通過大數據研究提出,政府部門依據路況監測數據實施的交通治理項目,并不一定是市民最關心的。市民感知到的,監測數據中不一定能反映出來。多年來,重慶市民對于交通治理的最大訴求,是對小區周邊車輛亂停亂放的治理,而非其他。
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呢?8月10日,封勝率領他的團隊,邀請重慶日報記者一道,拜訪了市地理信息中心。
從2017年初開始,市地理信息中心對2013年-2017年18個季度中,市政府公開信箱中涉及主城區的約8.3萬封交通擁堵方面的信件進行歸納分析,再對應到地標上,空間化13.6萬個事件點,最后對每一個事件點進行消極情緒的定量化。
所謂消極情緒定量化,即每一個事件點上,市民在話語中體現出的情緒等級。等級越高,說明問題越迫切。情緒定量化后在地圖上的呈現,和“熱力圖”差不多,哪兒言辭激烈,哪兒的顏色就越深。
把上述地圖與政府部門基于路況監測所繪制的交通圖比較,科研人員發現兩者并不完全吻合,有的地方甚至有較大差距。
以內環的交通擁堵為例,路況監測的擁堵多分布在通道性干路、快速路、商圈等車流密集區域;而市民所反映的感知性擁堵,多分布在次支路,并有47處在5年期間被市民高頻反映。
換言之,市民的主觀感受和客觀監測的擁堵路段有差異,實時路況監測到的擁堵主要在“通道性干路、快速路、商圈等車流密集區域”,而市民反映的感知性擁堵區域中,“次支路”的占比則更大。
市民常年反映的47處地段中,次支路路段約33處、主干路路段約12處、快速路路段約2處,主要在小區周邊,與居民日常出行聯系密切。
47處地段涉及733封提及交通擁堵的信件,對應空間上914個事件點。其中,398封一并提及“違章停車”的信件占比達54%,對應空間上750個事件點(周邊存在違停現象),位置占比達82%,而其他關于占道經營、公交設置、路燈控制、道路施工、道路設計、軌道設站等相關問題的意見均遠低于此。
“大數據客觀的判斷很有價值,這會促使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也是我們憑經驗不一定能做到的。”封勝表示,接下來,他的團隊將和市地理信息中心合作,進一步展開調研,弄清事實,以問題為導向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