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平高速項目“綠色公路”建設紀實
自開建以來,廣平高速項目“綠色公路”建設備受沿線地方黨委、政府和群眾關注。4月6日,《廣元日報》頭版刊發《青山綠水架飛虹——廣平高速青川段建設現場見聞》通訊,報道廣平高速項目堅持“綠色公路”建設理念,為沿線群眾既建好金橋銀路、又護好青山綠水。
圍繞“四大”,滿足各方期待
2017年5月,北新路橋集團中標廣平高速項目。四川省、廣元和綿陽兩市、青川和平武兩縣對項目的定位是一條旅游大環線、生態大走廊、經濟大動脈、生命大通道。圍繞這一定位,作為業主的四川北新天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先后組織10余次現場踏勘,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從源頭控制項目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影響;先后召開20余次環保施工專題會,從建設理念到施工組織、從監督檢查到兌現獎懲對總承包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檢驗檢測單位嚴部署、細要求;累計組織70余次環保專項檢查和質量、安全、環水保綜合檢查,督導參建施工單位即知即改,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當前,正值春光爛漫時節,正在建設的廣平高速項目宛若一條玉帶飄落在群山環繞、漫江碧透的山水間。沿線而行,處處是景、步步入畫,讓人充分領略現代工程與自然山水的完美交融。“在家門口打工,我的干勁更足”,來自青川縣喬莊鎮瓦礫村的架橋組工人柴繼清說:“早日建好這條路,我和鄉親們早受益”。
把好“六關”,推進“綠色公路”建設
廣平高速項目地處青川-平武斷裂帶,沿線山體90%為千枚巖構造,易產生滑坡、順層和泥石流危害;途經清江河國家級魚類保護區,跨越白龍湖、涪江等Ⅱ類水體,施工建設時刻頭頂環保“高壓線”。
針對這一工程特點,各參建施工單位變“高壓線”為“動力線”,多措并舉、攻堅克難,在確保工程質量、安全、進度的同時嚴格落實環保要求、積極推進“綠色公路”建設。嚴把設計關,推動“路改橋”,最大限度減輕對保護區和水體造成影響。嚴把工藝關,淘汰落后工藝,積極應用“四新技術”,控制資源占用、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嚴把材料關,廣泛采用新型環保材料、綠色建材。嚴把施工關,在路基工程上,廣泛采用重力式擋土墻、樁板墻、框架錨桿、錨索支擋和加固,減少邊坡填挖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無仰坡”零開挖技術進洞,突出“小洞門、大綠化”自然生態防護。嚴把設施關,單列環保費用,在各地材加工點、施工作業點、臨時營區設置污水處理三級沉淀池、化糞池和污水壓濾機,在祼土場所鋪設密目網,在揚塵作業場所配備灑水車、霧炮車。嚴把監測關,應用地下水污染監測設備、大氣污染監測設備,加強動態管控;發揮監理、檢測、試驗單位作用,引入第三方管控;項目公司定期檢查與不定期巡查,抓好自查自糾;積極迎接國家和省、市、縣環保督查檢查,公布環保問題舉報電話,主動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監管和社會監督。
四川北新天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青川指揮部指揮長彭維慶介紹,嚴格落實環保要求,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參建單位和人員工作量增加、工程造價提高。同時他認為,建一項工程,就要留一座豐碑,我們既要為沿線群眾留下平安路、致富路,也要為沿線群眾留下生態路、環保路。
截至目前,廣平高速項目土建主體工程已完成95%,路面、機電、交安、房建、綠化工程全面展開,預計于7月底全面完工、8月份展開聯調聯試、9月份實現建成通車,比原訂計劃提前一個月。
奏好“交響曲”,贏得各方贊譽
路基下為何要鋪設一高一低兩孔波紋管?四川北新天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洪利介紹,兩孔波紋管經工藝處理和鋪埋施工,高約6米、底寬約4米,低的行洪排水,高得與原鄉村便道相接、方便高速公路兩側群眾出行,也是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據了解,根據地形地勢、民居分布,廣平高速項目全線共鋪設有23處這樣的兩孔波紋管通道。
一座橋,為何要大費周章地采用兩種施工方式?廣平高速項目二郎廟大橋左幅近800米采用預制梁,右幅三跨141米卻采用現澆梁。TJ10合同段負責人何強強介紹,由于大橋橫跨青竹江珍稀魚類保護區,不能在河里設置永久性橋墩;這樣做設計復雜了,但施工達到了保護區要求。
建高速公路為何還要建特有魚類保種育種中心?四川北新天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安全總監雷龍輝介紹,該中心由四川農業大學、廣元市農科院、廣元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青川縣農業農村局4家單位聯合成立科研機構,四川北新天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龍洋漁業有限公司共同承建,建成后每年可增殖放流體長5~7cm裂腹魚類、多鱗白甲魚5萬尾和20cm大鯢魚種1000尾,實現國家級特有魚類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種群的擴大。
一處處細節貫穿“綠色公路”建設理念,一點點積累打造“綠色公路”品牌形象。自開建以來,廣平高速項目多年在省、市、縣各級環保督查檢查中名列前茅,“項目建設、環保先行”理念得到肯定,“兩區三廠”正規化建設、“四新技術”推廣應用受到表揚;沿線群眾熱切期盼廣平高速項目早日建成通車,早日踏上致富路、平安路和生態路、環保路。(文/馬軼鋒)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