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小區用“電動車禁入樓宇系統+集中充電柜”解決問題,小區所在街道計劃在所有高層建筑推廣
6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規定,公民應當“規范有序停放車輛,在指定位置充電”,并提出重點治理“在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處等公共區域為電動車充電”的不文明行為。
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北京市多個小區發現,“電動車上樓”的不文明現象仍比較多見。而西城區一小區引入“電動車禁入樓宇”系統后,再配備集中充電車棚,疏堵結合的辦法有效解決了上述不文明現象。
|
探訪1 政馨園二區 宋家莊家園三區
部分居民無視警示隨意停放 居委會物業推進充電樁建設
8月18日,在豐臺區政馨園二區1號樓2單元門口,新京報記者看見醒目的“樓道內禁止堆放雜物、可燃物”提示。在該單元一層墻壁上,亦貼有“樓內禁止停放電動車及充電”的提示。然而,通知對面便停放著一輛電動自行車。
2單元共14層,1層至8層大部分樓道內均停放著電動自行車,其中8層樓道內有3輛電動自行車和7輛自行車。
一位業主稱,雖然有警示標識,但部分居民仍然視而不見,“這些真的是安全隱患。”該業主表示,之前曾撥打過“12345”熱線反映樓道內停放電動自行車的問題,“自行車少了一輛,4輛電動車變成了3輛,其他沒有變化。”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該小區門口有9個可用的電動車充電接口。“除了門口的那幾個充電樁,其他沒有空地。”政馨園二區物業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稱,電動車上樓的問題早已存在,但地方有限,許多住戶就將車子停放在樓道內。
新京報記者從政馨家園社區居委會了解到,目前居委會正在跟物業協商推進解決充電樁的問題,進而解決電動車上樓的問題。
在宋家莊家園三區4號樓,一層的電梯間貼有“電動車起火,奪命只需100秒”的警示海報。然而,記者走訪后發現,這棟共29層的樓內,仍有不少住戶將電動車停放在過道或家門口。
該社區居民王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家中就有一輛電動自行車,“每次充電都推進家,人守著充。”王先生說,雖然知道這樣危險,但也沒辦法。如果小區有室外充電設施,他肯定選擇在樓外充電。
宋家莊社區居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有些無奈,“我們沒有執法權,只能上門勸阻,貼個通知,再跟物業說說。但這還是得靠個人自覺。”
宋家莊家園物業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物業方面剛簽合同,近期就會在居民樓外集中安充電樁。
探訪2 天秀花園澄秀園
電動車曾引發火災造成傷亡 增設充電樁后樓內無電動車
2018年11月12日凌晨,海淀區天秀花園澄秀園2號樓一樓道內電動自行車著火,并很快引燃附近的其他車輛,火災最終導致一死一傷。
8月18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再次來到天秀花園澄秀園2號樓,看見一層大廳貼有“樓道內禁止停放電動車及充電”的提示,墻上則寫著“樓道內禁止停放電動車”的紅字。
記者探訪整個單元樓,并未發現有“電動車上樓”的現象。澄秀園一名物業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發現有人將電動車推進居民樓,他們會及時上門宣傳教育,并將電動車清理至樓外。對“不自覺”的居民,物業人員就會多次敲門告知,請居民配合工作。
2019年,物業在電動車、自行車棚加設充電樁,以方便居民充電。記者在車棚內看到,充電區域設有約10個充電樁,部分電動車正在充電。
■ 措施
引入“電動車禁入樓宇”系統規劃建設集中充電停車棚
早在2017年,公安部便已發文明確規定,嚴禁在建筑內的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處等公共區域停放電動車或者為電動車充電。今年5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同樣規定,業主、物業使用人、物業服務人等不得違規私拉電線、電纜為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和電動三輪車等充電。
但因社區并沒有執法權,物業也只能對違停車主進行宣傳教育,因此電動車上樓的問題雖都知道危害,但仍“屢治屢現”。
不過記者探訪發現,在西直門南大街新華東社區15號樓,如有居民將電動自行車推入電梯,電梯內立即會響起“電動車禁止入內,請離開”的提示語,同時電梯停止工作。
西城區消防救援支隊展覽路街道轄區監督員張桐介紹,今年5月,該單元樓引入“電動車禁入樓宇”系統,成為西城區第一個試點的居民樓。
據了解,該系統安裝成本約3000元,通過電梯內的攝像頭探測進入電梯的物體,識別為電動車后電梯門將無法關閉,同時電梯內的樓層按鈕將暫時失靈。
“哪怕將電動車倒著推進去或是刻意遮擋攝像頭,系統都能探測并識別異常。”張桐說,該系統和一個大數據庫聯網,“全國生產的電動自行車,都會錄入這個平臺。”
為解決居民充電需求,小區設有3臺可自動斷電和自動滅火的充電柜,一臺充電柜可為8組電池充電。智能電池充電柜一側,有一間充電棚,棚內設有約10個充電樁。
張桐稱,像這樣的充電柜展覽路街道已投用百余個,未來還將增設更多充電柜供居民使用。此外,展覽路街道計劃將在所有高層居民樓引入“電動車禁入樓宇”系統,同時規劃建設充電停車棚,投入更多充電樁和充電柜,疏堵結合,才能真正解決電動車上樓問題。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