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7月11日,以“智慧航海 暢行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中國航海日主論壇及航運強國建設峰會在天津舉行,進一步凝聚港航業綠色低碳智能轉型共識,助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航運強國。
發展航運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論壇期間,參會嘉賓一致認為,要用科技賦能航海,用智慧引領未來,發展航運新質生產力。
“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引領廣大航海科技工作者,深刻把握當代科技創新大勢規律,進一步增強實現高水平航海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何建中表示,要通過科技創新催生航運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以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二司副司長李毅建議,強化創新驅動,打造船舶工業技術高地;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進船舶產業升級,實現高端智能綠色發展。
“要加快船用替代燃料、節能環保新技術應用推廣,推動傳統航運與海洋油氣裝備升級。”李毅說,要著力打造綠色制造體系,積極推動產品設計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也認為,應大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在船舶制造及運營全產業鏈的應用。在他看來,打造綠色智能船舶是國際航運發展的迫切需求。他建議,加大力度開發低(零)碳動力系統;布局研發綠色甲醇等可再生燃料的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技術,在零碳及凈零碳燃料領域提出中國方案;加強相關標準研制,引領綠色智能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
作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中國交通建設集團著力打造全球領先、智慧綠色、安全韌性的現代產業鏈。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裴岷山表示,要緊跟時代浪潮,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3E超大型港機、深海遠洋核心裝備、國際航運物流等領域取得突破,全面提升航運事業全產業鏈發展能級,以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加速智能轉型,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港航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智慧港口、數字航道、綠色疏浚、智能裝備、現代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智能激發航運事業新動能。
“海洋新業態是基于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高效利用,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手段,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海洋產業和業態,涵蓋了諸如海洋風電、海上光伏發電、海洋牧場、海上文旅等多種產業形式。”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馮玥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0%。截至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超3800萬千瓦,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2200萬噸,海洋原油產量突破6200萬噸,海上文旅產業增加值超1.47萬億元。“這些數據體現了海洋新業態產業為中國海洋戰略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構建更具韌性的現代航運體系
航運業是全球經濟的生命線,為提升全球互聯互通水平、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供了堅強保障。與會專家認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航運業務場景深度融合為關鍵,持續構建更具韌性活力的現代航運體系,對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水運篇至關重要。
“構建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將為全球經貿可持續增長注入強大動能。”中國遠洋海運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萬敏表示,目前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致力于打造“航運+物流+港口”一體化的全球數字化供應鏈服務生態,構建全球數字化供應鏈平臺。“我們期待加強全球范圍的航運、港口、鐵路、公路等關鍵物流節點的合作,共享資源、共創產品、共建生態,為提供靈活多樣、綠色智能、韌性安全的全鏈路服務不懈努力。”
長期深耕港口領域的中國港口協會會長,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金山表示,提升港航智慧水平是全球物流網絡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的需要。
“建議相關部門牽頭,搭建由港航企業、科研機構組成的智慧港口研究平臺,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減少各港口各自投入研發造成的浪費,在著力解決我國港口共性的痛點、堵點的基礎上,著眼世界前沿科技,持續保持中國在全球智慧港口的領先地位。”顧金山表示,要把網絡安全當作智慧港口建設的重中之重,不斷提升港口網絡安全水平。
“航運業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主航行船等技術和設備,推進智慧航海,是敢于擁抱變化的體現。”世界航運理事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候任)約瑟夫·愛德華·克拉梅克認為,面對發展新趨勢,要堅持開放合作、深化創新,塑造可持續、安全、有保障的航運業,為實現美好的未來前景貢獻力量。
交通運輸部總規劃師吳春耕表示,要著力深化航運科技創新和開放合作;開展前瞻性研究和科技項目攻關,加快新一代自動化碼頭核心軟硬件自主研發和應用;努力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培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手發力,推動形成全產業鏈協同合力;積極參與國際海運治理,推動相關技術和標準“走出去”,為全球航運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智慧港口成靚麗名片
港口是航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港口逐步成為我國水運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名片,“智慧港口”也成了2024年中國航海日論壇活動的關鍵詞。
在2024年中國航海日活動周主場活動——2024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上,天津、山東、河北等地的多家港口展示了轉型升級的最新成果。天津港將智能化碼頭“搬”進現場,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馮淼說,依托5G、人工智能、北斗系統等“利器”,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最高船舶平均作業效率達到每小時36自然箱,單橋吊平均運行效率提高了20%,單箱綜合能耗降低了20%。
天津港是中國港口智能化轉型的縮影。近年來,國內陸續推進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港區、北部灣欽州港、廣州港南沙四期等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陸續建成了秦皇島港煤炭自動化碼頭、國能黃驊港煤炭自動化碼頭、煙臺港西港區自動化礦石碼頭等,我國以自動化碼頭為典型標志的“智慧港口”建設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特別是上海港、青島港、天津港、廈門港等典型港口,以業務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整體生產業務流程統一管控為核心,以優化港口生產業務流程為目標,形成覆蓋港口生產管理、服務全過程的‘智慧港口’解決方案,賦能碼頭自動化、智能化,全面提升了生產作業效率及運營管理水平。”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表示。
科研院校是智慧港口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們學校在智慧、綠色港口領域突破了核心關鍵技術、產出了系列標志性成果。”單紅軍介紹說,大連海事大學聯合遼港集團、清華大學、振華重工等單位,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發多式聯運智能運載裝備、自動化轉運接駁裝備、智能調度管理與集成服務平臺,成果在“亞太—東北地區”通道集裝箱海鐵公聯運、“東南沿海一營口一歐洲”通道集裝箱公鐵水聯運以及貫通歐亞大陸公鐵聯運冷鏈物流通道三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進行應用,為推進交通物流結構性降本提質增效提供技術引領和實踐支持;攜手青島港、華銳重工等單位,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圍繞干散貨港口“決策—執行—管理”多級業務智能管控,研究干散貨海港智能管控理論、研發成套系統裝備、進行示范應用,促進大型干散貨海港實現全方位數智化升級,有效提升港口綜合能效與運行可靠性。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有21座,自動化干散貨碼頭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動化碼頭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基于5G技術的新一代自動導引車、無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運輸設備率先投入使用,有的已經實現集卡自動化長距離運輸。并且中國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技術方案已走出國門,在部分國家港口得到了很好地應用。(甘琛)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