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城市通常因交通而建,因交通而興。改革開放初期,江蘇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現在交通整體水平已躍居國內前列。26日下午,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歡聚一堂,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交通建設崢嶸歲月,一起展望江蘇交通發展美好前景,為高質量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交通強省建設、著力打造交通強國建設先行區建言獻策。
“千里江陵一日還”成現實,江蘇交通迎巨變
改革開放之初,江蘇百業待興,交通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是影響全省投資環境、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1978年底,江蘇公路里程只有17721公里,鐵路732公里,航道23657公里,機場1個。
回憶起當年的出行,大家都是一言難盡。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雙傳學說,他是揚州儀征人,當時在泰興讀書,現在兩小時左右的車程,當時要花一天時間,從早上到晚上。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省經濟學會副秘書長臧建東的老家在蘇南農村,他回憶小時候離外婆家只有15華里,但是那個時候只有小船,撐船過去,早上天還黑就要出發,單程就要4個多小時。
經過40年來的努力,江蘇初步形成了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全省公路總里程現已達到15.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88公里。全省鐵路營運里程2791公里,其中高鐵里程846公里,高速、快速鐵路網實現沿江八市全覆蓋;滬寧杭形成“一小時高鐵圈”。內河航道總里程2.4萬公里,約占全國的1/5;港口綜合通過能力19.7億噸、萬噸級以上泊位數490個、億噸大港數8個,均居全國第一。9個運輸機場布局全面落地,實現地面交通90分鐘車程覆蓋全部縣(市),已建成通用機場10個。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表示,總體上看,江蘇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省。
這種便捷,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祁智表示深有體會," 我早晨還在金壇帶小朋友讀‘云對雨,雪對風’,吃飯后,你看現在就坐在這兒了。"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改革開放 40 年,江蘇交通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江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言獻策,社會各界人士“話交通”
圍繞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人民滿意交通,來自高校、媒體、文學、藝術、科研等各行各業的17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南京大學教授、博導,江蘇沿海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錢志新認為,江蘇單一交通內部的互聯互通已經解決了,但公鐵水空橋之間還要互聯互通,實現大協同發展,同時建立綜合云平臺,使交通出行能夠更高效、更精準、更安全。
“未來的交通是一個有機系統,和現在的交通不是一回事,車和路在一起,各種運輸方式銜接在一起,是一個非常高效率的網。”中國公路學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麗表示,在經濟學里面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叫做交通與貿易的關系,交通節約一半成本。 江蘇交通要向周邊開放,主動和周邊省市互聯互通。并且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都可以開放、打開,和旅游業、農業、物流業等融合發展。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濤認為,江蘇交通規劃,要放眼全球,從國家使命角度,尤其是立足長三角這樣一個世界群來思考,要跳出江蘇看江蘇,著眼于“百年夢想”,真正發展江蘇交通綜合水平的戰略。還要著眼于產業發展,鐵路、海港、空港,從運輸產業發展,到樞紐經濟發展,到運輸經濟發展方面,江蘇短板突出,當然也意味著大有可為。
打造交通強國十大江蘇樣板,邁進國際先進行列
針對參會嘉賓對于江蘇交通40年來取得成績的肯定以及對目前發展短板的期盼,陸永泉表示,江蘇目前正在編制《交通強國江蘇方案》。戰略目標上,從現在起到2020年,江蘇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省,著力打造交通強國十大江蘇樣板,勇當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先行軍。
據介紹,江蘇將在實現交通自身強的基礎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在江蘇落實、江蘇省級戰略的落地以及體現江蘇交通特色,著力打造交通強國十大江蘇樣板: “一帶一路”的交通標桿示范項目樣板,重點建設連霍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樣板,重點發展公鐵水、江海河聯運;航運特色鮮明的大運河文化帶樣板,重點建設京杭運河綠色航運示范區;綜合交通運輸改革發展樣板,重點構建統籌協同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樞紐經濟發展樣板,重點以優化重大樞紐布局推動產業發展;交通引領城市群發展樣板,重點建設沿江城市群多層次軌道網;交通服務鄉村振興樣板,重點建立“農村公路+”發展模式;創新驅動發展樣板,重點建設智能出行與智慧物流;平安交通發展樣板,重點實施科技興安工程;打造交通品質工程樣板,重點提升“十年路面百年橋”品牌優勢。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