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軌道交通一體化工作營機制正式啟動,設計方、建設方、管理方以及規劃、建筑、景觀、公共藝術等專業團隊將在一個平臺協同推進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力圖通過建立機制、完善政策、提高專業技術等工作將軌道建設引入更科學的發展道路中,促進站城融合,打造區域微中心。同時,規避以往場站建設的痛點,便于出入口融入周邊建筑,讓乘客進出站更便捷。
工作營將成常設機構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65年起,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經過54年的發展,已形成636公里的行駛里程和391座運行車站。隨著習總書記四次視察北京、五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以及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頒布,軌道交通建設被賦予更高的發展目標,也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明確提出,引導交通設施與各項城市功能有機融合。
在此背景下,2018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的意見》,為落實相關要求,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牽頭組建軌道交通一體化工作營,深入踐行習總書記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進城市總體規劃落地,有力把握軌道交通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推進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
軌道交通一體化工作營是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重大辦、各區政府等政府職能部門和軌道交通設計、建設單位及規劃、建筑、景觀、公共藝術等專業團隊組成,開展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及綜合利用工作的協同平臺。
工作營為常設機構,是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推進軌道交通場站一體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工作營內相關單位將組建不同層級工作單元,在工作營領導小組的帶領下按照一張藍圖、一個標準、一套制度,分工協作,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高效推進軌道交通場站一體化工作。
工作營的重點任務是圍繞軌道交通場站自身一體化及周邊用地開發利用,在對既有線路車站改造、在建線路建設、規劃線路規劃設計工作推進的同時,細化落實《關于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的意見》。主要工作包括完善政策和審批機制、推進技術標準制定和創新、強化場站和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設計。其中包括加強規劃,開展城市規劃層面的軌道交通場站及周邊用地一體化研究;加強場站自身建設,在場站一體化控制區內,形成既有線、在建線、規劃線路一體化項目清單;指導并推進場站周邊用地規劃同場站建設相協調。
多個車站開展一體化前期研究
工作營的設立力圖通過建立機制、完善政策、提高專業技術等工作將軌道建設引入更科學的發展道路中,促進站城融合,打造區域微中心,這需要政企職能之間、市區管理之間、設計行業之間多方面的努力與協作,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工作營有別于其他重大項目組等機構,在軌道交通建設未步入“正軌”即運營階段時,它會一直存在發揮其統籌協調調度的平臺作用。2018年12月,《關于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的意見》經市政府批準正式印發,這是本市軌道交通首個綱領性文件,是對一體化工作有效的探索和創新。
附屬設施將和車站同步交付
工作營成立后,眼下正在著手抓的重點項目有哪些?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從規劃管理角度上來說,每條線包含的車站及車輛段都是一體化工作的重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組織的規劃設計工作也是按照線路來做的。
現階段的重點項目是2019年、2020年即將開通的7號線東延、新機場線等線路,這些線路涉及東城、西城、海淀、豐臺、朝陽等區。同時,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也著手梳理既有線路及車站情況,對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建立管理臺賬,積極協調解決,例如現有金安橋車站的一體化改造等。
對于在建線路和規劃線路一體化工程,比如通道、地下空間、便民附屬設施大部分會同車站一并建設完成同步交付使用,但也有極個別的較為復雜的一體化工程會預留條件,分步驟完成建設。此外重點工作還包括正處于規劃編制階段的冬奧支線、13號線拆分一體化規劃設計工作的推進。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特別強調:“習總書記在視察北京時指出,要把握好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堅持城鄉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這本規劃就包括軌道交通和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藍圖,軌道交通一體化工作作為一個新的管理和協調領域,難免會遇到原有管理體制和制度的約束,這也是成立一體化工作營的初衷。成立一體化工作營就是要以一批典型場站建設為契機,用改革的辦法破解場站一體化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難題,打破現有的三個制約壁壘,即打破政企分工的壁壘,打破市區管理的壁壘,打破行業技術壁壘。要把架子搭起來,由表及里,探索出一套管理機制和技術標準,以實際行動落實總規精神,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