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越來越快、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的電動自行車,滿足群眾快捷出行需求,幾乎人人有話說。5月30日閉幕的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關于加快推進電動自行車管理立法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電動自行車管理地方立法駛入“快車道”,各方對此有哪些企盼?
國標出臺,為立法奠定基礎
江蘇是電動自行車生產和使用大省,電動自行車保有量3300多萬輛。今年省人代會上,金怡等10位人大代表提出加快推進電動自行車管理立法的議案。議案以鎮江為例,指出當地登記在冊電動自行車約119.4萬輛,因輕摩化嚴重、速度過快、交通違法行為較多,頻繁引發交通事故。去年前10月,當地共發生涉及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476起、死亡135人。
“電動自行車駕駛人違反交通法規,往往以當場批評教育或處以罰款了結。”連云港市交警支隊政工宣傳大隊大隊長李根基提及的基層執法困境,部分來自于現行法律法規偏原則、不完善,執行困難,導致對電動自行車的產業監督和運行中的規范管理力度較弱。
今年3月,江蘇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被列為省人大常委會2019年立法計劃正式項目。省人大常委會和省公安廳等有關部門成立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和起草小組,召開多場座談會,并廣泛聽取專家建議,前期準備進展順利,目前已起草修改14稿。
電動自行車新國標4月15日起實施,也為立法打下基礎。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認為,有必要以立法回應群眾對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的需求和呼聲。
戶均1輛,充分考慮民生需求
調研顯示,按我省常住人口近9000萬計算,戶均電動車保有量約1輛,蘇北地區戶均擁有電動自行車更是超過1輛,立法將涉及千家萬戶,事關行政管理,也關乎民生。因此,兼顧出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成為此次立法考慮的重點。“下一步我們著重把握和兼顧好規范管理和服務群眾兩個方向。”省人大監察司法委有關負責人說,江蘇城鄉差別較大,群眾對駕駛電動自行車出行有客觀需求;同時,我省保有電動車很多是“非標車”,如何平穩消化并過渡到規范管理上來,必須認真予以考慮。
金怡等代表在議案中建議,以信用管理為抓手,從生產銷售和使用者兩端入手加大懲戒力度。一方面,對生產企業、經銷商銷售超標、不合格電動自行車的,市場管理部門在依法處罰的同時,抄報各市信用辦,納入企業、法人信用管理。另一方面,對違法駕駛人,交管部門處罰后,抄報各市信用辦,納入誠信檔案。
“根據數據分析,涉及電動自行車的傷害事故,顱腦傷害導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南京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助理王衛杰建議,在立法中列入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應當佩戴有防護等級的頭盔、保護手套、警示服飾等條款,用制度約束騎行者使用。不少一線民警還呼吁,盡快建立健全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的學習培訓制度和業務考核制度,實施正規有序管理。
通盤考慮,實現全鏈條管理
此次立法草案將于年底提交省人大常委會一審。省人大監察司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立法過程中將綜合考慮人口眾多、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較大、各地使用狀況差異較大、民生需求較大的省情,對從生產銷售、車輛登記到道路管理、環保等問題進行通盤考慮,通過立法實現全鏈條持續管理,并為地方立法留有空間。
“立法要從源頭開始。”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尹積軍建議通過立法實現全鏈條管理。李根基建議,根據我省城市環境特點和交通狀況,制定切合實際的政策法規,使電動自行車的生產、銷售和管理有法可依,盡快改變目前生產、銷售、管理脫節的狀況,保證各個環節都有人抓、有人管。
在生產銷售環節,明確源頭管理職責,如質監部門嚴把電動自行車生產許可準入關,市場監管部門嚴把市場準入關,對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鹽城交警支隊車輛管理所所長柏汝軍建議引入信息化管理。“在電動車上安裝RFID前端設備,通過基站收集數據,進行定位和軌跡追蹤,及時抓拍曝光違法行為。”柏汝軍介紹,鹽城探索建立電動自行車物聯網系統和電動自行車文明交通信用管理制度。他建議,聯通省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定期歸集電動車駕駛人交通違法失信信息等,多部門聯動懲戒才能實現較好的管理效果。
電動自行車發生事故后,糾紛化解是一大難題。江蘇益福汽車保險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懋難認為,引入商業保險,以轉嫁風險和損失。有關部門聯合保險行業,結合電動自行車出險率、賠付金額等精準核算保險費用。金怡等代表還建議,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應納入社會救助基金,以便于事故處理、傷員救助、矛盾化解,維護當事人權益。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