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慮環境影響的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是不容許的,不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的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是不可持久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
“從哲學層面講,“廢”和“有用”是互相對立、矛盾統一的存在;從客觀角度講,沒有一種物質是無用的,只是還需利用更好的技術和方式對其價值進行挖掘。”
——原國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原國家建材局副局長蔣明麟
“在無廢城市考核體系中,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它又分為二級和三級總共四五十個分指標,涵蓋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需要大量的群眾意見反饋,不是一陣風就能完成的。”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垃圾分類是一個動態改進、不斷完善的過程,重在全民參與養成習慣,必須求真務實、循序漸進。”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
“‘無廢城市’建設,可以抽象為:源頭減量,回收有網,轉運有序,物盡其用,無害處置,管理有方,大家動手,美麗城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
他們在為什么發聲?
“無廢城市”,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目的在于引導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堆存量接近700億噸,年產生量近100億噸,有增無減的固體廢棄物不僅給環境造成了負擔,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困擾。畢竟,誰也不想生活在垃圾堆里,或者生活在垃圾堆的包圍圈里。
中國的土地再廣袤,也不能都給拿來填垃圾,況且就人均占地面積來看,每個人+自己產生的垃圾,目測大概不夠圈地自“埋”的吧。既然如此,如此龐大數量的固體廢棄物當然要走另一條路——資源化。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保產業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趙云皓曾表示,“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和規劃可以歸納出4個要點:
①與城市體系(包括規劃、建設、發展、管理)的融合;②與各環節的協同共生;③在理念、機制、應用、模式和產業等方面的創新;④推動“無廢時尚”,形成主動性,傳承文化理念。
目前,我國確定了“11+5”試點城市,溫宗國教授表示,有5個關鍵路徑需要注意:
①構建固廢處理處置相關的技術體系;②支撐固廢管理的市場體系;③支撐固廢管理的制度體系;④加強固廢監管體系;⑤推動一系列重點建設工程項目。
從建設重點工程分析的角度來看,目前生活源固廢處置投資熱度高居不下,其次是工業源和危險廢物,相對的農業源和再生資源的投資比較少。在建設“無廢城市”的行動中,顯然在協同管理上,在追本溯源上,在“兩網融合”上,在技術選擇和空間布局上,都有大文章可作。
另外,還需要知曉的一個概念是,“無廢城市”建設會逐步牽出“無廢社會”這個集合體的構建。
那么,如何平衡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并且強調社會效益,就是未來要思考和不斷實踐出真知的問題。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