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緊緊圍繞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列入全國“信用交通省”創建試點省份為契機,把加強交通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完善行業治理體系、提升行業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明確創建目標,突出重點任務,強化保障措施,統籌推進了制度標準制定、信息平臺應用、聯合獎懲實施、誠信文化建設,“信用交通省”創建蹄疾步穩,取得明顯成效。
抓好平臺建設 夯實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基礎
省交通運輸廳把加快信用平臺建設作為重要工作,整合全系統信用信息資源,建成了“江西省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信用平臺一期工程),內容涵蓋公路、水運工程建設市場信用系統,公路、水路運輸市場信用系統,道路運輸移動稽查系統,海事綜合執法系統和“信用交通·江西”信用服務網站。信用平臺一期工程試運行近一年后,已于2018年8月份正式上線運行,基本實現了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評價、信息公開、數據交換共享等功能。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信用平臺二期工程,以落實“信用交通省”創建指標體系為抓手,重點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誠信與監管、行政綜合執法、失信聯合懲戒和守信聯合激勵等方面,建設信用體系綜合管理與應用系統,最終建成“統一規范、互通聯動、便捷高效、服務實用、公眾滿意”的交通運輸信用信息綜合應用與服務平臺,為江西創建“信用交通省”提供有力支撐。
健全法規制度 保障行業信用體系建設長效常態
在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注重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和制度,努力為“信用交通省”創建工作提供法治引領和制度保障。一方面,著力完善行業信用立法。近年來,出臺實施了《江西省公路條例》《江西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江西省道路運輸條例(修訂)》《江西省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治理辦法》等4部地方法規、規章,都把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應用作為重要內容寫入其中,為強化行業信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另一方面,著力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制定印發了《全省交通運輸信用信息歸集和應用工作管理辦法》,制定完善了《江西省交通運輸信用信息和需求共享目錄》,進一步明確了哪些信用信息需要歸集、誰來歸集、怎么歸集,推動信用信息歸集規范化、常態化開展。截止2018年底,已歸集公路建設市場基礎數據7萬多條,道路運輸市場基礎數據232多萬條,同步共享給部信用平臺。結合行業特點,分領域健全完善信用評價辦法及評價標準,先后出臺了《公路工程施工監理企業和試驗檢測機構信用評價管理辦法》《公路設計企業信用評價管理辦法》等10多項評價制度,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領域信用評價主體、范圍、內容、標準和程序,保障行業信用評價工作依法依規開展。
堅持重點突破 推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做深做實
省交通運輸廳采取全面創建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方法,對信用基礎較好的關鍵領域予以重點攻關、做深做實,達到以點帶面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效果。在公路水運建設領域,將公路施工、設計和水運施工、檢測等八個類別的從業單位,以及公路監理、檢測和水運監理、檢測工程師等四個類別的從業人員,統一納入信用信息平臺管理,建立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信用評價結果與資質審批、執業資格注冊等審批審核事項相關聯的管理機制。2014年以來,對涉及串標、轉包、違規分包的13家企業,累計處罰332.5萬元,10家企業被信用降級,3家企業被取消AA級資格。在道路運輸監管領域,出臺了《道路運輸企業質量信譽考核辦法》《道路運輸駕駛員誠信考核辦法》,制定了《江西省道路客貨運輸駕駛員“黑名單”公告管理制度(試行)》,截止到2018年底,對69家信用評價結果為差的運輸企業,責令其進行整改,并納入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全省列入“黑名單”的客貨運輸駕駛員共計4485人次。
注重成果運用 彰顯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實際成效
省交通運輸廳牢固樹立“應用是生命力”的理念,積極運用歸集好的信用信息,大力開展信用評價,積極推動聯合懲戒,不斷彰顯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成效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上的實際作用。在信用評價方面,對全省2000多家工程施工、勘察、設計、監理等企業,463家道路客運企業,301家危貨運輸企業,173家出租汽車企業,630家駕駛培訓機構,10665家機動車維修企業和58萬道路客貨運駕駛員,以及14家水運物流企業進行了信用評價,并向社會公開了信用評價結果,推動信用評價結果共享共用。在聯合懲戒方面,從市場監管、安監、稅務等部門獲取各類信用信息累計近200萬條,為限制違規經營企業和個人進入交通建設、運輸市場提供了依據;聯合省公安廳交管局制定了《江西省道路客運企業和客運駕駛員交通安全失信聯合懲戒管理辦法(試行)》,對本省客運企業和客運駕駛員實行聯防聯控、嚴查嚴管,將同級公安交管部門抄告的135名大客車駕駛員列入“黑名單”,禁止其在“黑名單”公示期間內從事營運駕駛;已將152名從業人員列入超限超載嚴重違法失信人名單,聯合省信用辦等36個部門對相關責任主體依法依規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