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預警!指令預警!”寬敞明亮的廣州區域管制大廳傳來了清脆的告警聲!
這是中南空管局技術保障中心自主研發的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發出的,預警兩個航班在未來203秒有潛在沖突。“航向轉向120!”“下6600保持!”管制員迅速做出反應,兩個航班的潛在沖突解脫。
“S模式預警系統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平時它靜默運行、實時監測,能較以往短期告警系統更早發出預警,大大降低了小于飛行間隔的沖突風險,管制員保障壓力也小多了。”廣州區域管制中心管制員胡宏煒說。
這款平時運行“低調”的預警系統,成就卻并不“低調”。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自2019年1月底正式在廣州區域管制中心全席位部署應用。據統計,部署應用后的七個月時間內,偏離指令高度事件發生次數較去年同期下降73%,從月均2.14次下降至0.57次,對空管運行安全的優化立竿見影。
2019年,中南空管局自主研發的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通過航協科技成果鑒定,被評為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民航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20年7月,該系統已在中南空管轄區全面推廣應用,在廣州、海南、湖北、湖南、湛江等9個管制現場完成部署。系統上線試運行標志著中南空管局率先完成了從人工“預防”到科學“預測”的轉變,邁進智能新時代。
為管制員“私人訂制”的安全工具
對于無法完全“剎停”的民航航班來說,保持安全間隔是重中之重。以往單靠管制員的經驗判斷需要花費精力,能夠為管制員自動、高效、較準確預測航班沖突告警的輔助工具顯得尤為重要。
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正是為此而生。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是中南空管局為提高管制工作安全運行效率而自主研發的安全輔助工具。預警系統根據S模式雷達獲取到機載下傳數據,和管制員指揮使用的自動化系統記錄的上述數據進行實時對比,把航空器的S模式雷達要素(包括位置、高度、速度、航向等)與航班計劃要素結合起來考慮,同時設立多重模型和解決算法來提高預測準確性,從而幫助管制員提前4至8分鐘發現潛在的飛行沖突,進而增強管制員的空地情景意識,減輕管制員的監控負荷,降低由于小于安全間隔產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大幅提高空中交通的安全性。
該系統不僅是技術工具的升級,更是空管安全管理質量的提升,填補當前中南空管自動化系統無中期沖突告警功能的空白。原有的短期沖突告警(STCA,Short Term Conflict Alert)功能,留給管制員用作沖突解脫時間非常有限,對管制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有可能觸發航空器的空中防撞系統TCAS(Traffic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給飛行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短期沖突告警已逐漸無法滿足當前大流量高負荷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而以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為代表的中期沖突告警功能(MTCD,Medium-Term Conflict Detection)能探測更長時間內兩航班是否沖突,正順應潮流登上空中交通自動化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系統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告警提示、目標態勢、S模式下行信息以及席位操作等數據具有寶貴的應用價值,可用于改善管制工作習慣、揭示空域結構短板、發現管制運行風險等領域,為相關部門提供有用的業務參考。利用局大數據平臺的優勢,開展運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工作,進而取得較好的安全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過前期的分析評估,中南空管局黨委高度重視,認為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成立了專題研究領導小組,指導戰略發展部、通信導航監視部、安全管理部、空中交通管制部及管制中心協助技術保障中心推進該系統的研發及應用。經過一系列的穩定性測試、技術評估和安全評估,鑒于該系統在管制工作中已發揮的切實作用和未來的應用前景,局黨委決定在中南地區范圍內推廣應用,為管制現場工作優化設備資源,滿足管制運行中的實際業務需求。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下好的“先手棋”
中期沖突預警是空管安全預警技術領域公認的難題。經過20多年的研究,該課題仍是世界各國空管專家研究的熱點。根據飛機航行的特點,預測時間越長,可變因素越多,中期預測比短期預測難;飛行高度越低,飛機的速度、航向變化越頻繁,中低空軌跡預測比高空難。“至今為止,只有極少數型號的空管自動化系統中具備中期沖突預警功能,并且適用空域僅限于高空空域,未能覆蓋終端區等飛行態勢更復雜的空域。”項目研發人員唐偉盛這樣分析著。隨著航班量的持續增長,安全壓力增大,中期沖突預警功能的必要性日益增加。
中南空管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敢為人先,早在2013年就布局S模式新技術和基于航跡運行的研究應用,作出戰略性安排,集合精銳力量成立項目組,在關鍵點、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力求盡早突破。2016年,中南空管局承擔的“中國民航S模式應用與實施規劃”項目通過驗收,在為中國民航規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培養了技術力量,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隨后,項目組在三年時間內相繼攻克了S模式全鏈條能力測試、四維航跡預測、沖突預警模型、中低空機動飛行動力學模型及實時意圖識別等技術難題,并且在半年時間內,利用中南空域近百萬個航班數據,進行了十幾輪的測試、驗證和優化工作,最終成功研制了適用于全空域的中期沖突預警功能。該功能目前集成于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中,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這意味著中南空管局在空管安全預警技術領域成為了領跑者,在民航科技創新領域成為了開拓者,在國際民航業為中國創造了更多的競爭優勢。
2019年12月,中期沖突預警功能模塊在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上線試運行,至2020年7月,完成了中南地區主要管制現場的推廣應用,根據管制用戶的反饋,系統運行穩定、參數適應性強、告警實時有效、能較好地提升管制現場運行安全水平。中南空管局抓住空管行業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了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夯實了民航強國建設的根基。
敢挑重擔的科技創新“排頭兵”
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是我局創新性拓展的典型應用之一,系統從設想到成型到成熟經歷了反復研究、修改、調試和優化的過程。在探索過程中,努力構建一流智慧人才隊伍,真情服務于項目開展實施,是保證該項目順利從啟動到部署應用的源動力。
根深本固,源遠流長。項目組扎根空管一線,以空管設備應用技術實驗室為平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研發,打造了一支有戰斗力的科研團隊。項目組研發人員均為80、90后的碩士研究生,朝氣蓬勃、技術精湛,有參與過技術援疆的首屆空管榜樣,有編寫過被民航局空管局乃至ICAO采納的技術規范的民航空管系統科技創新先進個人,也有代表中國民航在ICAO 監視會議上宣讀論文的空管安全先進個人。就是這樣一支高素質隊伍克服了時間緊、技術難、任務重等難題,在短短的三年間,完成兩個S模式相關項目的前期研究、需求分析、數據測試、系統開發、科研驗收、技術評估、推廣應用等工作,蹄疾步穩、高質高效推動了項目在中南各現場的應用實施,確保該項目在實際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
“時間緊、任務重,實施過程中,系統肯定會暴露很多問題,管制現場一旦出現緊急任務,我們立即就要趕赴現場,披星戴月不稀奇,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90后研發人員鐘曉偉在回憶系統推廣過程時感慨道,“但是我不覺得辛苦,因為我們的團隊很有凝聚力,也很溫暖,比如超哥,他會以身作則,主動承擔最難的任務,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作出了表率,身處這樣的團隊,我既提高了能力也收獲了友誼。”鐘曉偉提及的“超哥”就是項目核心研發人員陳強超,他參與了S模式空地協同預警系統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深知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要有信心和決心,直面問題、迎難而上。”陳強超堅定地說道。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項目組成員們滿懷科學報國的熱情,秉承著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堅持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作風,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空管發展事業,勇擔重任,在民航科學前沿孜孜求索,不斷取得突破,爭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安全為首、效率引領、智慧構建、協同發展。中南空管局以安全運行為根本,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人才隊伍為基礎,持續打造科技創新孵化器,奮力為建設空管行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南智慧”。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