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訊(記者|張毓書)抗戰時期,中國“飛鷹”攜長空“亮劍”的航空報國,我們自然不能忘記。
而今,山河無恙,國家和平,歲月靜好,皆因有人負重前行。為對抗外敵有備無患,為祖國安定,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守衛者們時刻準備著。而在負重前行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便是許多鋼鐵“戰友”的付出。
大國利器——中國軍用運輸機。在現代戰爭中,空中運輸已經成為戰略集結和戰略投送的主要方式,運輸機是一種用于空運兵員、武器裝備、并能空投傘兵和軍用裝備的軍用飛機、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的飛機,也可作戰。自軍用運輸機問世以來,多次參與重大戰爭并且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戰爭愈加重視高速、機動和深入敵后作戰的特質,運輸機的發展也越來越受重視,因此,運輸機的存在尤為重要,而勢必建立自己的大運輸機隊也刻不容緩。大國大運,中國“胖妞”運-20的問世,更加固了我國國防實力,同時也彰顯出我國軍事戰斗力的光速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空軍主力運輸機型只有運-5輕型運輸機。隨著現代戰爭形勢的發展,中國國家利益在海外的拓展,實現武裝力量快速部署和裝備的快速投送,成為中國軍隊急需解決的問題。
騰空而起:中國軍事運輸機鳳舞九天
中國軍用運輸機主要是用于運送軍事人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的飛機。具有較大的載重量和續航能力,能實施空運、空降和空投,保障地面部隊從空中實施快速機動。
機上有完善的通信、領航設備,能在晝夜和各種復雜的氣象條件下飛行。由機身、動力裝置、起落裝置、操作系統、通信設備和領航設備等組成。機身艙門寬闊,有前開、后開和側開,便于快速裝卸大型裝備和物資。動力裝置多為2-4臺渦輪風扇或渦輪螺旋槳大功率發動機。起落架多采用多輪式并裝有升降機構,以調節機艙底板離地高度,便于夜戰條件下的裝卸作業。分為戰略運輸機和戰術運輸機。
戰略運輸機是指主要承擔遠距離(一般為洲際間)、大量兵員和大型武器裝備運輸任務的軍用運輸機,這類運輸機具有的特點是:載重能力強、航程遠,起飛重量一般在150噸以上,載重量超過40噸,正常裝載航程超過4000千米,能空降、空投和快速裝卸,主要是在遠離作戰地區的大型/中型機場起降,必要時也在野戰機場起降。
戰術運輸機則是指主要在戰區附近承擔近距離運輸兵員及物資任務的軍用運輸機。戰術運輸機一般是中小型飛機,起飛重量60~80噸,載重量20噸左右,可運送100多名士兵;航程3000~4000千米;大多安裝渦槳發動機,巡航速度通常為500~700千米/小時。典型的戰術運輸機有:美國的C-130,烏克蘭的安-12和我國的運-8。戰術運輸機主要用于在前線戰區從事近距離軍事調動、后勤補給、空降傘兵、空投軍用物資和運送傷員,特點是載重量較小,主要在前線的中、小型機場起降,有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
國產運輸機的發展是從運-5開始的。運-5運輸機是中國第一種自行制造的運輸機,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盡管運-5服役時間久,但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我國最常見的運輸機。另一個優點就是在非常低速的情況下也能做到穩定飛行,且起飛距離僅僅為170米。此外,還廣泛應用在訓練、跳傘、體育、運輸和農業任務中。
“如果把普通戰機比作‘蒼鷹’,軍用運輸機就是翱翔九天的‘鯤鵬’,是戰略投送能力的標志。它作為空中投送裝備,可以不受地形、海洋的阻隔,靈活使用空運、空降和空投等多種方式,快速高效地將武裝人員、裝備和物資投送到指定的戰場區域。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作戰范圍明顯擴大,遠距機動用兵是常事;作戰節奏明顯加快,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物資、作戰裝備、給養等消耗急劇增大,對后勤支援保障的要求顯著提高。軍用運輸機的大規模使用,能夠大幅度提高軍事力量的快速機動反應能力和持續保障能力。”空軍裝備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稱,“另外,軍用運輸機還是重要平臺。現代戰爭中預警機、加油機等特種飛機作用越來越重要,需求量很大,多由運輸機改裝而來。不僅周期短,很快能投入使用,并且效費比高。可以說,軍用運輸機作為實現快速反應、遠程機動的關鍵手段,作為后勤保障和持續支援的主要工具,能夠大幅度提升軍事力量的整體作戰能力,成為影響和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因素。尤其是大型軍用運輸機,是實現遠程快速戰略投送的支柱,是國家和軍隊空中戰略投送力量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裝備,成為體現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
其實,軍用運輸機的作用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開始表現出來了。1942年,為打破日軍對我國的地面封鎖,保證抗戰所需的大批物資的供應,美中兩國組織了一支龐大的空中運輸隊,在中國、印度、緬甸3國之間開辟了著名的“駝峰航線”,粉碎了日軍對中國實施大規模軍事經濟的封鎖,穩定了亞洲戰場,顯示了軍事空運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大影響。
根據資料顯示,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是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一個典型代表,后勤保障中的高速度、高強度和高消耗是其重要特點之一。當時美軍要在海灣完成兵力部署,人員和物資的運輸是頭等大事,從本土到海灣,海運需10多天,空運只用15個小時。當時,美國除使用全部現役空中戰略運輸力量外,還運用了空軍后備隊和國民警衛隊的14個C-141、C-5中隊。美國在宣布實施“沙漠盾牌”計劃之后短短23天內,就將包括空降兵第82師、第24師和第101空中突擊師在內的大約4萬人的精銳部隊空運到萬里之外的沙特。整個戰爭期間,美軍機動司令部投入500多架大型運輸機,向海灣戰場運送了44萬多人的兵力和50余萬噸作戰物資,為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2010年之前的那幾年,我國曾多次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中國空軍的軍用運輸機頻頻緊急出動,在最短時間內將大量搶險救災人員和物資運抵災區,發揮了重要作用。運輸機在搶險救災中的作用和價值,得到了高度肯定,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
搶險救災與時間賽跑,另一邊,全世界各軍事大國也從未停止對空運能力的重視。特別是運輸機的發展,以便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先機。因此,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研制乃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大有所為:國產大運為中國強大的空中戰略投送力量
據了解,自然災害,引發了更多人對我國空中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的關注和思考。作為一個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我們應該擁有強大的空中戰略投送力量,來維護我們的國家安全和日益拓展的國家利益,當國內和全球范圍內發生包括自然災害在內的重大突發事件時,能夠快速有效地實施人道主義救援與維和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大力提升戰略投送能力,立足國內,大力突破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新一代軍用運輸機,當然,“軍用大飛機是核心裝備,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大型軍用運輸機一般指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軍用運輸機。有時也習慣將大中型軍用運輸機稱為“大運”。隨著現代戰爭日益廣闊,節奏的日益加快,世界各國都在極力加強本國軍隊的快速反應和布置能力,以便能夠迅速將兵力、兵器運送到急需地區,控制局勢,為后續部隊的增援和展開爭奪時間;或者將部隊突然投送到對方要害和防御薄弱地區,給其忽然、致命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空運就被委以重任,這是因為空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快。
大型運輸機從表面上看僅僅是承擔運輸任務的一種輔助性機種,擔任物資和部隊空運任務,特色即為載重量大、機體內容積大,運載物資和部隊方便,對于空軍本身奪取制空權和利用制空權進行對地攻擊的任務看似沒有幫助。但實際上,大型運輸機運輸物資和部隊的任務在其主要使用中是次要的,其巨大機體和運載能力帶來的良好擴展性,使之成為了攻守兼備和攻擊型空中力量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
大型運輸機是空軍攻守兼備必不可少的支柱。能發展出性能良好的能力不受限的大型預警機(進攻性質的空中力量需要大預警機掌握空情,中小型預警機不具備精確掌握空情的能力)、能發展出加油能力強大的加油機(加油機可大大延伸空軍的打擊距離且性價比高)。發展進攻性的空中作戰力量,必須擁有大量的預警機來提供空中指揮控制能力,需要大量的加油機來延伸作戰飛機航程,也需要具有可以空中機動的地勤力量,所以說,大型運輸機是軍事力量的關鍵。
拿美國空軍來說,美軍半數運輸機不執行常規運輸任務。在冷戰末期,其承擔非運輸任務的大型運輸機,包括C-135系列、KC-10和波音747等,總裝備數量近千架,而承擔運輸任務的C-5和C-141不足500架,這就足以說明運輸機并非是只能運輸的機種。在具有進攻能力的空軍中,大型運輸機以及其各種派生型,地位并不比各種主戰飛機低,在大型運輸機基礎上發展的預警機、加油機,堪稱是現代空軍力量的倍增器。我們中國空軍的積極防御,就是從海灣戰爭后開始向強調進攻的攻勢防御方向發展的。
就在2013年1月26日,中國首款自主戰略重型運輸機“運-20”在跑道上加速后,一躍而起,起飛成功。以66噸的最高載重量,躋身全球十大運力最強運輸機之列。這同時也代表著中國空軍力量從國土防空力量向攻守兼備的空中機動力量的轉換。
2016年7月6日,中國空軍舉行了運-20飛機授裝接裝儀式,這標志著運-20飛機正式列裝中國空軍。運-20代號“鯤鵬”,取自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大鳥,不過因其外形圓滾而被昵稱為“胖妞”。運-20飛機研發參考了俄羅斯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設計,另融合美國C-17的部分特點,采用常規布局,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后掠、無翼梢小翼,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載重超過66噸,最大時速≥800千米,航程大于7800千米,實用升限13000米。擁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作為世界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自主研制的大型運輸機,“胖妞”亮點滿滿。
自主發展:空軍軍事專家王明亮介紹說,“胖妞”的順利研制并正式列裝空軍部隊,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重大標志性成果,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最新成就,標志著中國大飛機設計制造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加入空軍空運部隊序列,可使空軍空中投送的距離、速度、安全性和高原飛行適應性等實現全面躍升。
運輸能力強:中國工程院院士、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說道,“所謂大型運輸機一般指的是具有洲際運輸能力的戰略運輸機,這類飛機的特點是載重能力強、航程遠,起飛重量大多在150噸以上,載重量超過40噸。”王明亮還表示,與過往所擁有的運輸機相比,“胖妞”的運輸能力提高了一大截。無論是航程、載運重量還是載運貨物的體積,都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使得中國空軍的戰略投送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兼具戰術空運和戰略空運為一體:作為一種戰略運輸力量,大型運輸機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胖妞”的設計,除了考慮安全問題外,還要滿足軍隊的特殊要求,如惡劣復雜的環境等。“‘胖妞’可以從縱深地區遠距離地進行戰略投送,并可以直接落到戰場,無需中轉,實現‘端對端’投送。”王明亮說,這得益于“胖妞”優異的起降性能和對野戰機場的高適應能力。
擴展性大:在“胖妞”的機體之上,還可以改裝成多種特種保障飛機,譬如預警機、加油機、巡邏機等等。“胖妞”強大的擴展空間,為中國空軍機種體系的進步完善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運輸機追求的是比較大的容積,而容積要大,自然就得‘胖’一些。把飛機做得既寬又大,是一個技術難題。”唐長紅說。
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研制難度極大這是真的。眾所周知,發動機的研發生產制造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有很多國家都研制飛機,但發動機都靠進口。不過,解決發動機問題也僅僅是第一步,還有其他很多技術難點需要克服。比如說,為保證飛機能夠在土跑道、沙石跑道等簡易機場起降,多輪多支柱起落架設計是關鍵;大型軍用運輸機由于載重量大,機翼、機身尺寸大,在結構強度設計上更是要精心考慮,這里面還涉及材料、工藝等諸多方面的能力。但有實力的國家始終未曾停止研發的腳步。不僅美、俄等擁有強大空運力量的軍事強國在積極發展新型軍用運輸機,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如歐洲、日本、印度等也都在積極謀求壯大自己的軍事空運力量。
中國大型運輸機,當之無愧是深度發展我國戰略空軍的必由之路,更是形成戰略空軍的大國重器。
相關鏈接>>>
中國空軍展大國之翼“航空報國”
有一段歷史,漸行漸遠卻更為清晰;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卻彌足珍貴……在歷史與現實中,我們走進中國空軍充滿血性膽氣的崇高靈魂,走近1931年至1945年國共兩次合作聯合抗日時期,中國空軍在14年的時間里浴血奮戰、航空報國史實中的壯志凌云。
共和國成立之初,空軍從無到有走過了成立航空隊、老航校、培養第一批飛行員、女飛行員等歷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悍然發動侵華戰爭,14年間,大片國土淪陷,3500萬同胞傷亡。鮮血與抗爭寫就的歷史警示國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在歷史上,以弱勝強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我”為主,爭取戰略戰術上的主動權。這對空軍的發展也不例外。跟蹤、參透外軍固然重要,但形成我軍獨特的空戰戰術思想和相應的技術路線,奪回主動權,是中國航空最終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風云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
1936年1月,中華民國空軍毛邦初上校邀請陳納德到杭州筧橋任教,6月3日,宋美齡任命他為中華民國空軍顧問,幫助建立中國國民黨空軍。中國在抗戰初期,空軍力量很是薄弱,因為當時的中國空軍組建也只有一年多。1938年,蘇聯曾經對華軍事援助,在硬件上中國終于有了可以一戰的空軍。
某天,中國飛行員在一次試飛過程中發現一架日本飛機,飛行員果斷開火,一擊即中,日本飛機一頭栽倒。在檢查戰利品的時候,我方空軍發現死者戴著一枚金質獎章,于是大家紛紛猜測這人來歷肯定不一般,在仔細檢查飛機殘骸的過程中竟然還搜索到一本日記。果不其然,這是一架偵察機,日記中還記載著,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長節,日本航空隊欲用轟炸武漢為他們的天皇獻禮。
時間緊迫,必須做好防護!但是偵察機的失事,會不會讓日本人改變計劃呢?于是陳納德與蘇聯空軍商量以后定下一條妙計。4月28日這一天,中國空軍在武漢高調亮相,然后宣布集體起飛去南昌接受任務。那時候的武漢城有很多日本特務和中國漢奸,這些人第一時間就把這個消息傳到了日本部隊。中國空軍離開武漢以后,大約飛行了一個小時,便開始折返。其中,一半中國空軍擔任阻擊日本飛機的任務,一半蘇聯飛機去到武漢和蕪湖中間地帶等待伏擊日本戰機。為什么空軍的飛機要去武漢和蕪湖的中間地帶呢?難道他們一定要飛到那里嗎?其實不然,真相是陳納德在研究日本飛機時發現日本飛機的油箱有限,而日本戰機的加油基地在蕪湖,所以日本飛機在武漢上空作戰的時間必須要短,才有足夠的時間飛到蕪湖加油。4月29日,日本派出王牌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執行轟炸武漢的任務,這個航空隊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可謂滔天,我空軍的“空軍天神”高志航,就是被這個航空隊擊落犧牲。
當時,在日本戰機快飛到武漢的時候,突然遭到中國飛機的攔截,自大的日本人并沒覺得中國的空軍有能力阻擋他們的步伐,準備開始殲滅我國空軍。但是我空軍受命,只與他們周旋,不和他們死拼。結果木更津航空隊在天空折騰半天,一直無法擺脫我們的糾纏。可是這時候,日本飛機已油料將盡,他們只能放棄轟炸武漢的計劃,悻悻改到蕪湖去加油。
就在去蕪湖的半路上,日本飛機遭到了蘇聯空軍的伏擊。日本的96式戰機與蘇聯戰機相比,雖沒有劣勢,但偏偏他們油不夠了,一心想著速勝,結果不但沒有勝利,還被打落幾架飛機。日本戰機不敢再耽誤時間,落荒而逃,否則不用等被蘇聯戰機擊落,沒油的他們自己就會掉下去。蘇聯飛機更加聰明,深知日本人的心態,一直跟在日本戰機的后面開火,不久,便整個殲滅了日本這個王牌航空隊。這一戰,21架木更津航空隊戰機無一漏網!
盡瘁為空軍,報國把志伸
20世紀30年代,位于杭州的筧橋航空學校,有一座名為“精神堡壘”的校園銘石。黑白老照片上能清楚地看見這座“精神堡壘”上的銘文:“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的兵艦陣地同歸于盡!”后來,一批又一批的學員從那里走出,穿上飛行服駕機翱翔于藍天。在一場場慘烈的衛國戰爭中,他們升空與侵略者搏斗,以碧血捍衛中國的領空。據戰后國民政府編印的《空軍忠烈錄》統計,整個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國飛行員,平均年齡僅有23歲。
全正熹是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航空班的學生,這個班一共48人。全正熹的同班同學中,有兩個人非常著名,他們就是位列抗戰前期中國空軍四大天王的劉粹剛與李桂丹。從畢業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個班先后有18人殉職,死亡率高達37.5%。與早期的許多航校學生一樣,全正熹畢業后留在航校擔任飛行教官,培養下一屆學員。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全正熹正擔任空軍第二大隊第十四中隊隊長,他與戰友們都是抱著抗日御侮之心而從軍,聽聞北平戰事爆發,無不期盼早日駕機御敵。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也卷入戰火之中。如同此前“一·二八事變”一樣,日本海軍航空隊派出戰機在中國領空肆虐。但就在8月14日這天,日本海航的戰機卻遭遇了中國空軍的迎頭痛擊!在“空軍戰神”高志航的帶領下,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創下3∶0的輝煌戰績(當時中方宣傳為6∶0),8月15日,再次給日軍重創。會戰期間,全正熹所在的第二大隊轉戰津浦、津沽及淞滬各地上空,對日軍陣地、倉庫、兵艦等地進行空襲。身為第十四中隊隊長的全正熹經常會領隊出擊,冒著敵人猛烈炮火及驅逐艦的威脅,低飛轟炸。盡管沒有詳細資料記載全正熹的個人戰果,但國民政府的官方資料中用了“戰果輝煌”四個字,形容第二大隊在淞滬會戰中的表現。
1937年10月12日,第二大隊受命出擊天津大沽口等地的日軍碼頭及運輸艦,那一天由副大隊長孫桐崗領隊自南京起飛。然而,飛機起飛后還未抵達目的地就出現了事故,孫桐崗所駕駛的飛機螺旋槳突然脫落,無法正常飛行,只得讓飛機飄行降落,最后在滄州附近著陸。副大隊長的事故使出擊的其他飛機陷入群龍無首之境,在此情況下,全正熹當機立斷,駕駛九〇二號機領隊繼續前進,終于成功飛抵塘沽碼頭上空,緊接著便是對敵人碼頭陣地的一通狂轟濫炸,順利完成任務。在那4天后的10月16日,全正熹再創新的戰績,這一天他自南京起飛,出擊上海高爾夫機場。飛臨機場時,全正熹發現有數十架日機停泊在機場東面,而此時日軍防空火炮及探照燈二十余具皆指向我軍飛機,情況萬分危急。千鈞一發之際,全正熹再次表現出空中騎士的勇敢,他與隊友們不顧危險,對準地面的日機俯沖投彈,“炸毀敵機數十架”。這次任務成功后僅隔兩日,10月18日,全正熹又對上海瀏河口的日軍運輸艦及驅逐艦進行攻擊,投彈多枚,全數爆發,敵運輸艦兩艘被炸中燃燒。
遺憾的是,取得三連勝之后,厄運也很快找上了全正熹。1937年10月24日,全正熹于江寧板橋鎮上空殉國。關于烈士犧牲的過程,不少資料中都有提及“全正熹駕機與日機對撞而犧牲”的說法,不過從日軍陸航、海航的檔案來看,當天并無人陣亡,因此這種說法并不十分可靠。相對而言,《空軍忠烈錄》中的記載更為可信,即“24日,烈士與隊員游云章自山東濟寧駕九〇二號飛回南京。11時30分,抵江寧板橋鎮上空,遇敵機空襲,因陸空聯絡欠佳,遭敵機五架圍攻,飛機中彈,墜地殉職”。
航空報國,《無問西東》的背后
你只知道《無問西東》這部電影自上線起就引起極大反響且收獲感動與淚水無數,但你可曾知道它背后的航空報國?
8年抗戰,諾大的中國已容不下一張書桌,那些年多少中華學子投筆從戎。電影中的沈光耀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員。他投筆從戎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自愿參與了最慘烈的空戰,最終為國壯烈捐軀。8年抗戰,大批學子如電影中的沈光耀一樣投身空軍,他們或是成為飛行員與日軍在空中廝殺;或是成為工程師在地面為了戰鷹的飛行而日夜操勞。還有一些人,他們用另外一種形式投入到了航空事業中。
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的奠基人徐舜壽,于1933年9月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工程專業,畢業后先后在國內和國外工作。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沈陽成立,徐舜壽任主任設計師。1956年10月,他提出了自行設計制造亞音速噴氣教練機殲教1的方案。該飛機1958年7月26日首飛成功,是新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飛機。1957年8月以后,徐舜壽和黃志千一道提出設計初教6的設想。1958年8月27日,初教6首飛成功,1961年投入批量生產。而后他又主持和參加了我國多型飛機的設計,并為運7飛機的正確選型和總體設計做出了積極貢獻。
“飛豹”殲擊轟炸機總設計師陳一堅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學院,先后在哈爾濱、沈陽、西安等飛機廠、所工作,曾參加殲教1、運7等10多個型號的設計和研制,1982年被任命為“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此外,我國著名氣動彈性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管德,飛機總體設計專家程不時,強5與初教6飛機主管設計師高鎮寧,海防導彈總設計師、飛機研制總指揮何文治,飛機強度專家馮鐘越等,都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的吳大觀,則畢業于西南聯大航空系。他們,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在全民族抗戰的大背景下,投身航空報國的,遠不只清華的學子。1938年4月,一名來自上海交大的青年,在經過航空機械學校受訓后,輾轉于西南抗戰大后方,奮力修復著受損的戰鷹——這位青年就是黃志千。他后來主持參與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開辟了我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先河。
1940年,一位少年收到了一份獨特的禮物——一架飛機航模。當少年眼見轟炸機一次又一次從頭頂飛過,所到之處一片硝煙廢墟,百姓死傷無數哭喊連天時,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暗暗發誓:“一定要搞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飛機!”這位少年的名字叫做——顧誦芬,他是殲教1、初教1的氣動布局設計者,殲8Ⅱ的總設計師,更是國產大飛機戰略布局的推動者。
“航空報國”這四個字,之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著極其深厚濃烈的重要意義。
1946年,東北老航校在戰火硝煙中成立,馬拉飛機、酒精代替燃料……永遠記得,先輩們在艱苦卓絕的年代中、環境里,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便是中國“飛鷹”攜長空“亮劍”的激燃報國!
(新媒體責編:wx)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