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政研室二級巡視員 李占川
2020年無論是對全世界來說,還是對全中國來說,都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應該說對交通運輸行業來說也面臨著很多挑戰,應該說交通人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同時對于交通信用建設工作來說,2020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今年是我們信用交通省創建工作的收官之年,通過三年來以信用交通省的創建為抓手,交通信用工作獲得長足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誠信文化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服務性的行業,也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要扎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信用應用的科學化水平,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信用體系建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推進誠信建設的制度化,將誠信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作為重要的發展思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的決策部署,將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監管方式的重要舉措,交通運輸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直接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安全便捷出行,直接服務于貨物的暢通送達,應該說是人民群眾出行、獲得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領域,因此扎實推進信用交通建設,首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結合實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緊抓實信用交通建設工作。
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進和實踐中,應該把握以下重要的原則:
一是要嚴格依法依規,加強立法,加強監管,同時要對失信行為進行記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和失信懲戒等事關個人、企業等各類主體的切身利益,我們現在既不能沒有信用監管,又不能泛信用化。
二是要準確界定范圍,準確界定信用信息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認定范圍,合理把握失信懲戒措施,堅決防止不當使用甚至濫用。
三是要確保過程相當,按照失信行為發生的領域情節輕重、影響程度等,嚴格依法、分別實施,不同類型、不同力度的懲戒措施,切實保護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
四是借鑒國際經驗,既立足我國國情,又充分參考國際的慣例,在社會關注度高、認識尚不統一的領域慎重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做到無事不擾,利劍高懸。另外,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報送和共享機制,夯實信用交通建設的基礎工作,比如在非現場執法工作中,對一些違法超限的車主,在路政函告知后不接受處理的,列入信用交通執行名單中,并按其違法次數做出不同失信等級的處理等。
流則通、通則興,人在其行,貨暢其流,市場才能興旺,經濟才能繁榮,信用交通助力現代物流體系發展,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強勁的活力,信用交通是現代物流體系的潤滑劑,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將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當前,借助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信用建設在交通運輸等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推動作用更加凸顯,更充分地發揮了互聯網加、大數據對互聯網的支撐作用,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實現信用監管數據可對比,過程可追溯,問題可監測。在行業監管手段應用上,要加強對失信者的監管,在項目工程建設招標中,保障守信者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加強行政監管,事前教育培訓、事中監管、事后跟蹤,在交通運輸地方性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過程中,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在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的規定與應用,推動信用交通建設的法制化,加強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聯合懲戒失信者。
同時,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工作要做好,宣傳工作必須先行,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結合行業作風建設和活動,以信用交通為主題,深入挖掘交通運輸行業守信經營、誠信從業的先進典型。采取普遍宣傳和專題宣傳相結合,線上宣傳和線下宣傳相結合,傳統教育和法律宣傳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貼近群眾、針對性強的宣傳活動,營造人人學信用、懂信用、用信用、守信用的良好氛圍。
信用建設依然在路上,我們要進一步探索信用交通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創新信用加監管應用模式,創新信用交通宣傳的載體,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帶頭履行信用承諾,嚴格執行信用制度。讓誠信、守信成為我們的良好習慣,以信用建設促進交通運輸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更好發揮誠信、美德、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加強誠信文化建設,以文化人乘風化俗,以誠信文化成為交通運輸行業行穩致遠的穩固基石。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