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原巡視員 王水平 主旨演講
關于“現代交通 科技先行”這個主題,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來舉行這樣的峰會,我覺得對于交通科技未來的發展必將有深刻的影響。鑒于此,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講述。
第一,有科學的判斷。總書記講的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所以,總書記這樣一種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中,我們要突出科技創新的第一動力,來把我們立足于建成一個以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所以,我覺得作為新階段整個的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這一動力將貫徹始終。
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我覺得交通運輸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時期。“十四五”規劃里面明確提出了: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應該說前幾天國務院剛剛發布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和《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這兩個綱要對于今后交通行業的大發展和新基建發展中將會愈發顯得重要。總書記說到經濟發展要先行,交通要先行,交通要先行科技來支撐,沒有科技的支撐交通無法發展。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從2012年至今政府層面圍繞著科技做了很多的工作,持續推動科技工作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部發了《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捷的行動方案》,盡管是四年行動方案,應該說對于推進“交通強國”的建設已經開始起步。
近兩年在科技成果方面也是非常的豐碩,他們給我提供了一個數據,從專利申請量來看,作為只要跟智慧交通沾邊的2019年申請的達到了379件,同比增長了72%。2020年全年的申請量和上年持平,可見專利的申請,特別是和智慧交通相關的專利,應該說帶來了非常高速的發展。從專利的公開量來看,2015年-2020年,應該說2019年達到了256件,2020年達到了534件,我覺得反映出交通運輸行業科技的蓬勃發展態勢。
另外,智慧交通的項目規模也在拓展。2015年-2019年,千萬級涉及的智慧交通項目都在逐年增長,大概2020年上半年城市智能交通千萬項目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02億元,同比增長了15%。所以,項目數目達到了512項,應該說每一個項目的平均投資都在2000萬以上。所以,規模也在擴大,應該說科技支撐未來智慧交通發展的前景完全看好的。在未來發展中科學的態度,對科學的認識和對科學的重視,大家都能夠形成共識的。
第二,科技的實力。科技實力來源于哪兒?有時候我們在想我們的芯片落后被卡脖子,這么多年汽車工業的發展,發動機仍然是不成形。為什么?光拿來、光應用不行,基礎研究如果不重視,何來的強?可能一時強,不可能長久強,因為你沒有源頭來支撐。所以,基礎研究才是科技要強的一個資本,要吸引人才、要留住人才,要讓人才能夠盡快發揮他們的力量。我遇到了從國外回來的一些博士,拿著國外的專利來,他也在走市場道路,要活著,要走市場根本沒有時間再去研究,所以他們心里面就非常想說只要你能解決我的后顧之憂,我們去研究這些科技,對國家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我在想我們的科技實力如何在保護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人才就做這個事,別的一個事業單位、事業編制、企業編制就把人才轉到做他不該做的事情上去,這是人才方面的事情,人才才是我們走向科技強盛的必由之路。
第三,科學的精神。什么是科學的精神?我覺得就是精益求精,不求一時的技術,而是不斷的去追求創新。我到一個省里面去看一家煤化工企業,它需要氧氣,美國一家獨資企業專門給它供氧氣,這個煤化工企業每天要生產大量的蒸汽,它說你把你的蒸汽給我,我作為動力把空氣壓縮成液態氧給它供氧,剩下的氧氣就給各個醫院和其他的工業提供燃料,就這樣一個小的企業已經是每個人每年的利潤都是五六十萬的利潤,所以它的效率非常高。這個東西我們干不了,因為壓縮機就是美國的專利技術。這個企業發展到這樣已經很好了,可是這個企業的管理之精湛,讓我確實刮目相看。它是一個壓縮空氣的運輸企業,涉及到安全問題,它就專門把一個事故給我展現,在展業的過程中,一個車突然發生碰撞,交警來判斷全部都是那個車的責任,跟你這個車沒有任何的關系。但是這個企業說美國有一個理論,碰撞不屬于意外,凡是碰撞都是可以避免的。它認為是不能作為意外事故,而是可以預防的事故,所以它就來研究這個駕駛員當時在干嘛?就發現這個駕駛員在一剎那期間摸了耳朵兩下,就問他你摸耳朵干什么?因為它是壓縮空氣的運輸企業,在裝空氣的時候噪聲非常大,作為駕駛員要在旁邊輔助進行裝載,所以有一個耳塞,兩個耳塞塞住了,他說是我的耳塞拔下來了。就通過這個分析之后,這個事故能夠避免,是因為你的耳朵被堵住了,你就有分心的可能。而且在處理事故中,還專門要摸兩下耳朵,說明它已經影響到你的操作,所以他們就規定所有的駕駛員不允許聽耳機,包括電話不允許接,連耳機都不允許接。這就是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恰恰在于它這種科學的精神,它在不斷的挖掘找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更好、更強。我覺得科技的態度也是必須要努力來探索、來自強。
中國已經進入到汽車社會,如果是交通強國,我們的汽車社會仍然是這樣擁堵不堪,或者是行人、三輪車,各種交通工具盲目的發展,各種違法事件,強在哪兒?我們科學研究恰恰是解決腳下的問題做起,而不是高的大家看不見,就從眼前做起,從腳下做起,這樣才知道我們的交通強國就不遠了。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把目前汽車的快速和人們慢行的矛盾,怎么樣在宜居城市的智慧化里面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我們交通強國可能要做的一些事情。
總之,科技創新正在不斷引領著交通行業的發展,為我們的出行創造了更多、更好的條件。總書記也曾經說過,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行業,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為人們的便捷出行、物流的暢通,真正為交通強國的建設,才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我只是講一些自己的觀點,不當之處請指正。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