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交通科技發展峰會在京成功舉辦
國家發改委原秘書長李樸民在會上主旨演講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個方面,是發展模式與方式的全方位、全領域的提升。比如交通運輸行業未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按照“交通強國建設規劃”,就是要全面提升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多種運輸方式的規模能力的水平提升。實現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的目標。同時,高質量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化為創新驅動的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依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高產出的人力資本。我們人才隊伍的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高層次人才有效供給不足,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需求不盡疲憊、人才布局差異較大,以及人才的政策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這種狀況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不相適應,也與建設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包括現在提的建設交通強國的客觀要求也不相適應。所以說全面提升人才實力刻不容緩,這是從國內來看。
從國際環境看,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毋庸置疑這種大變局是國際政治經濟局勢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但是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積極因素,這就是以5G、人工智能、新材料、基因工程為主要方向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加速推進。這就必然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階段,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孕育發展處在一個歷史的交匯期。
在這樣一個時期,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將更趨激烈。要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要構筑強大的科技實力,又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實力。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比如我們要建設交通強國,我們現在在技術、設備、管理上,既有領先水平和特色優勢,也存在著短板和差距。目前仍有一些核心技術亟待攻關,就拿高鐵來說,我國在高鐵等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還有多項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的手里。有關專家的介紹,2003年到現在,我國鋪設的高鐵軌道長度已經占到世界高列總里程的一半以上,所以說軌道養護的問題是更加突出。但是在這方面稱為鋼軌急救車的洗磨車,它最核心的部件洗刀仍需要從國外進口。像這樣的例子我們還有。攻克存在的技術難關,掌握更多的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還是在人才實力。
所以說在這種國際國內大的背景下加快三大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就是需要強有力的科技人才的支撐,最迫切的是從素質、規模、結構等方面全面提升人才的實力。剛才各位領導的演講都從不同層面強調的了要創新,必須發揮人才的關鍵性作用。
那么如何全面提升我國人才的實力?這里我想講幾點建議。
第一,補齊短板,大力培養和集聚急需的緊缺人才。咱們可以在近期頒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感受到這一點。這個綱要結合交通運輸行業的主要特點和發展需要,提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具體要求,包括培養高素質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質優良的交通勞動者大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交通干部隊伍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體現了國家對交通運輸領域人才實力的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和集聚急需的緊缺人才。
第二,加強銜接,推動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要堅持走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人力資本助推產業創新發展的道路,使人才在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中,包括交通運輸體系煥發出更大的活力和創造力。
第三,健全政策和機制,大力營造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
第四,統籌兼顧,引進人才與用好現有人才并重。我們要不斷地增強人才實力,既要在國內外廣招天下事,承納四海人。又要起自己培養起的人才安心事業,一是要多元多渠道的引進人才,第二就是要為國內現有人才提供脫穎而出、施展才華的機會和平臺,加大自主培養的力度,造就很多適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要大力的培養創新型人才和經營管理領軍人才。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創造能夠留住現有人才的條件。一個就是建立靈活的市場化就職就業平臺,二是建設優美宜居的城市環境,三是提供良好有保障的公共服務。這就是要創造一個非常好的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環境。第三是統籌推進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引導引進人才和國際現有人才加強合作,相互欣賞,形成協同創新,攜手并進的良好局面。
第五,完善產權制度,不斷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完善現代產權制度不僅是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也對健全利益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具有長期可持續的促進作用。新時期我們完善產權制度的改革,不僅是要完善所有權層面的各種制度,包括自然資源產權、國有產權、集體產權、居民財產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制度,這是第一個層面。而且要完善所有權派生的各種產權制度,包括承包權、使用權、經營權、租賃權、收益權等等,可見這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產權制度體系。要完善產權制度對于人才實力的提升,尤其是人才創造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例如通過完善科技創新產權制度,可以使科研人員擁有其應該擁有的科研成果產權,這必然會有效的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能力。再例如,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積極探索企業員工持股的路徑與方式,科技使處在關鍵崗位的管理者、技術人員、業務骨干獲得相應的股權,成為企業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當前尤其是要進一步的改變科技投入中重物輕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提高科研經費中人員經費的占比,充分體現創造性勞動的價值。二是努力為科研人員松綁助力,擴大科研經費使用的自主權,把科研人員要從煩瑣的經費管理、評審評價的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進一步的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潛力。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