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是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水環境在我國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中占重要地位 。近期印發的《關于全面推 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到 “ 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以及“ 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 ”等內容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處處離不開對水資源的利用 ,進而產生大量的廢水污水 , 并伴隨著待解決的水污染問題。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提升以及對于城鄉環境水平的重視加深 ,對水資源的利用以及產生的污水也與日俱增 。近五年全國污水排放量持續上升 , 到 2022年已達 638.97 億立方米; 而全國污水處理總量也同樣隨著持續上升 , 到 2022年達 626.89 億立方米。與此相對應的,全國污水處理廠數量及處理能力也在近五年持續增加,到 2022 年全國納入統計的共 13527 座污水處理廠,一共可達到每日 3.16 億噸的污水處理能力 。但在城市與鄉鎮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分化差異,城市地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及污水處理率都遠高于鄉鎮地區。
#FormatImgID_1#
政策強調碧水保衛戰
隨著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發展進程的推進 ,人們對于生活環境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 ,其中針對城市 、縣城 、 鄉鎮等地區面臨不同來源及類型的水污染問題 ,國務院及多個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制定多項方案及意見 ,分類 、分梯次推進從農村到城鎮的污水治理及資源化利用 ,確保各地區人民的用水安全與用水放心 ,更確保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打好 “ 碧水保衛戰 ”。
污水治理市場有望量價齊升
未來有望逐步把污水治理市場下沉至建制鎮 、 鄉村等地區 ,開發更為適宜當地環境與規模的污水處理項目 ,為相關企業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早期的污水處理服務費用存在不足 ,未來有望根據國家政策指引逐步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 準 ,或是建立完善 “ 按效付費 ” 的新機制 , 以此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以及改善污水處理相關企業業績。
污水治理領域是環保行業中的一個細分領域 。近年隨著綠色生態文明的建設 、經濟發展進程的推進以及人居環境水平的提高 , 國家對于水資源及水環境越發重視 , 并從上至下開展 “ 碧水保衛戰 ”等環境保護行動 。未來項目市場有望下沉至鄉鎮地區 ,帶來新的市場增量 , 以及 “ 合理盈利 、按效付費 ”機制可能帶來的價格調整提升 ,污水治理領域企業將獲得業績增長。
相關公司
中山公用(000685.SZ) : 公司成立于 1998 年 ,通過買殼和重大資產重組實現整體上市 , 目前成長為中山市內的綜合性公用事業龍頭 。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山投資控股集團 ,實控人為中山市國資委 。公司最初上市時進軍水務市場 ,后通過收購天乙能源 、名城科技等逐步擴展固廢垃圾焚燒以及環衛業務 ,形成固廢一體化業務領域 。并在 2022 年與億晶光電合資成立中山公用光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以此進軍新能源領域 ,聚焦分布式光伏業務 。 目前公司形成環保水務 、 固廢 、新能源 ,工程建設“ 3+1 ”的主營業務布局,并具有金融投資 、市場運營 、港口客運等其他輔助業務。
碧水源(300070.SZ):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 ,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 ,于 2010 年作為中關村自主創新知名品牌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龍頭股之一 。2020 年 9 月 , 中交集團全資 子公司中國城鄉控股碧水源 ,國務院國資委成為碧水源實際控制人 。公司專業從事環境保護及水處理業務 ,在水處理領域擁有全產業鏈 ,堅持以自主研發的膜技術解決中國“ 水臟 、水少 、飲水不安全 ”三大問題 ,持續為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三達膜(688101.SH) : 公司專注于膜材料研發 、膜組件生產 、膜軟件開發 、膜設備制造 、膜系統集成和膜技術應用 ,掌握了先進無機非金屬膜材料與高性能復合膜材料的研制方法 ,構建了一條涵蓋“ 膜材料-膜組件-膜設 備-膜軟件-膜應用 ”的膜產業鏈,服務涵蓋特種分離與水處理兩大應用領域, 為傳統工業生產過程的升級改造提供清潔生產與綠色制造的手段與方法 ,為過程工業的分離純化與污廢水資源化提供基于膜技術應用的創新解決方案 。 公司致力于解決過程工業各行業客戶的“ 提高產品質量 、增加產品收率 、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廢棄物排放 ”四大訴求,是國內知名的集先進膜材料研發、 特種分離膜技術應用 、膜法水處理和水務投資運營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型企業。
參考資料: 20240229-東莞證券-環保行業之污水治理領域深度報告:量價有望齊升,協同打好 “ 碧水保衛戰 ”
免責聲明: 以上信息出自匯陽研究部,內容不做具體操作指導,客戶亦不應將其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參考因素。據此買入,責任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