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廣廈的人-新時代建筑工人》展覽現場。
連日來,在中建八局承建的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傳播大樓建筑工地外墻上辦起了一場工人肖像攝影展——《撐起廣廈的人-新時代建筑工人》。
《撐起廣廈的人-新時代建筑工人》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旨在用影像記錄勞動者的精神面貌,用文字書寫他們的勞動故事。2022年8月6日,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傳播大樓正式開工,從照片上的文字故事可以了解,這些工人來自五湖四海,是家里的頂梁柱,是為生活奔波的異鄉人,是農閑務工的農民……縱使生活艱辛,也不喪失對未來的信心。
學生與工人聊天。
全體參與同學與指導老師合影。
2023年底,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劉堅教授的帶領下,以2022級新聞學(數據新聞方向)專業為主的40多名同學,走進藝術與傳播大樓施工現場,用影像記錄新時代建筑工人的真實風采。
拍攝現場。
在本次紀實影像創作實踐中,同學們捕捉真實細節、挖掘工人內心,用文字和照片傳達“撐起廣廈的人”所經歷的酸楚與甜蜜。49幅工人肖像,見證這座高樓的拔地而起,背靠高樓大廈,面朝校園白楊大道,是學生的必經之路,是最好的展覽平臺。
[ 展覽作品 ]
49歲的女木工翟學英,家里有一兒一女,女兒已嫁人,兒子剛找到一份在濟南鐵路局的工作,還沒結婚。為了給兒子存錢買房買車娶媳婦,她一個月前跟著丈夫一起從河南滑縣農村來到北京建筑工地,來京之前也跟著中建八局工作已有兩三年。丈夫常年在工地工作,而翟姐更像是城里流行的“斜杠青年”,農忙時是農民,農閑時是工人,翟姐聰明,懂得科技賦能,用手機澆地、打藥......一個人管理30畝地也不在話下,談到家里的土地時,翟姐的嘴角就沒有垂下來過,很自豪地說:“就是管理的特別好,花生特別地白,特別地飽,我自己特別有自信!”翟姐的臉上總是泛著一抹“高原紅”,眼角彎彎,笑容很有感染力。她就像向日葵一樣,始終追尋著陽光的方向,永遠對生活保持熱情,充滿活力和希望。
被請來拍照時,袁建安師傅正在忙著貼“滴水線”。拍完照以后,袁師傅問了好幾次“這個能發給我不”,他說想發給他兒子看看。
1967年,袁師傅在湖北孝感市出生,家中排行老四,起名建安。中學畢業后他做了木匠。25歲時他和鄰村的姑娘結婚了,一年后生下一個兒子,而后他去了城里,開始了20多年的工人生涯。
他每年就過年的時候回家,“和老婆沒大事兒不來往”;他每天5:10起床,17:20下班后玩玩手機;他自稱“沒有什么經歷”,他說“現在沒什么夢想,把每一天過好就完了”;后來他說,“最大的夢想就是兒子兒媳、孫子都平安。”
今年21歲的武先選在工地上做焊工。他來自河南鄭州,中專畢業,在鄭州老家干過建筑工人、外賣騎手、服務員。今年年后,干完老家澆筑的武先選,選擇來北京試試。來北京10個月,武先選只離開過一次北京,不是回老家,而是坐了一下午的火車去夜爬泰山。愛闖愛拼,愛看世界,這個工地上年紀最小的男孩似乎與其他老工有些不同,“年前上一回天安門,一個人,他們沒人去”。武先選還透露了干完這份焊工的打算,“看看去考職稱,有職稱就多發你幾百,你沒,就不給”。(廖艷 林國芳)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