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繁花盛開的季節,也是青春煥發的時光。在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節里,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為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藝術素養,搭建學生藝術才能展示平臺,于5月30日下午14點,在北京市青年宮開展了以“國粹流芳,京韻悠長”為主題的第八屆校園藝術節暨京劇專場演出活動,為全校師生及家長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展現了京劇的非凡韻味與獨特魅力。
活動伊始,雙榆樹第一小學唐京晶主任主持開場,她介紹了學校的藝術發展情況,學校作為北京市藝術特色示范校,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美育教育和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學校于2018年成立了“國韻芳華”京劇社團,社團以京劇文化特色課程為載體,立足美育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京劇社團曾榮獲北京市學生藝術節戲曲項目金獎;海淀區藝術節戲曲類金獎;北京市“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集體項目及個人項目金銀銅獎;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個人”及“小梅花集體項目”稱號等多項榮譽。
接下來,雙榆樹第一小學關紅校長致開幕詞,對近年來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進行了回顧與總結,她提到傳承國學藝術教育,弘揚中華戲曲國粹,是雙榆樹第一小學歷來奉行的踐行教育宗旨,本次藝術節上演的劇目,既有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堅守,也有對創新元素的嘗試與突破,對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成果進行充分展現。
第一個節目由武術社團為大家呈現《少年凌云志》,小演員們身著靚麗的演出服裝,以激昂飽滿的熱情、鏗鏘有力的步伐、矯健敏捷的身姿征服了在場觀眾的心。他們激情四溢,每一次騰空、每一次躍起,都是他們不斷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見證;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充滿著力量與青春的活力!
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最不易的是創新,雙榆樹第一小學原創京劇課本劇《雪孩子》是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用京劇的方式表現孩子們熟知的動畫作品,既表現了孩子們的童真與友誼,又傳承并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
“綠柳枝灑甘露三千界上,好似我散天花分落十方”,《天女散花》中短短兩句唱詞就讓我們感受到天女身著長裙,翩翩起舞,將五彩繽紛的花瓣撒向人間的場景,四位小演員用長綢配合身體的舞動,營造出飄逸出塵的天女形象。
《梨花頌》是一首耳熟能詳的京歌,但今天雙榆樹第一小學“靈之悅”舞蹈社團的孩子們用輕柔曼妙的舞姿為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仿佛春風拂過枝頭,梨花似雪般飄落,如詩如畫的的美景就在我們眼前。
京劇《赤桑鎮》唱段通過老旦與花臉的對唱,配以西皮和二黃板式的穿插轉換呈現了一出傳統劇目。六位小演員雖然年紀小,卻將包拯的浩然正氣和嫂嫂的通情達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武戲在京劇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武戲技巧動作也成為一種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段,小演員用“鐵門檻”這一武戲動作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觀眾,讓大家了解到“快如飛燕掠波,蹤如春風拂柳,動如珠走玉盤,靜如奇峰迎面”的精彩武戲!
《坐宮》唱段出自京劇傳統劇目《四郎探母》,是生、旦唱腔成就較高的傳統戲之一,小演員們用成熟的唱腔展現了鐵靜公主幫助楊四郎出關探望母親的經典場景。
本次專場演出還特邀到北京市中關村中學金帆京劇社團,他們帶來的京劇《楊門女將之探谷》,令在場觀眾們驚嘆不已,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穆桂英睿智勇敢的人物性格與巾幗不讓須眉的強大氣勢,引得現場掌聲雷動。
老一輩藝術家為戲曲事業奉獻一生,一舞臺、一出劇,從青春到白發,皆是梨園情,音樂劇社團的孩子們為我們帶來了一出精彩的京劇與戲劇融合的穿越大戲,臺上的年輕的小演員們接過了戲曲文化的接力棒,讓戲曲文化繼續開花綻放、讓文化魅力再度輝煌璀璨。
以優美悅耳的唱念為歌,以優雅婆娑的姿態為舞,5位小巾幗英雄的表演既富有力量感又不失靈動,剛柔并濟中展現了她們扎實的基本功底,為觀眾生動地呈現了楊門女將機智嬌俏的的舞臺形象。
“清早起來菱花鏡子照”這一句源自京劇《賣水》中的一段著名唱詞,花旦組的小演員們用可愛的表情、稚嫩的唱腔、靈動俏皮的形體為我們帶來這段精彩紛呈的動人表演。
學校“金雀”合唱團帶來的歌曲《光亮》,是一首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了流行與民謠元素的歌曲,歌曲中加入了京劇的念白和唱段,旋律積極向上,唱出蘇軾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體悟。
演出的最后,由合唱社團的孩子們為大家帶來了溫馨感動的歌曲《感恩的心》。舞臺下的小演員們經歷了種種挑戰與磨礪,但幸而有循循善誘的老師、有關懷備至的父母、有共同進退的伙伴,他們將所有的感激化為一首溫暖的歌曲,獻給每一位默默支持與鼓勵他們的人。
演出場外,同樣精彩!為配合京劇專場演出的前期預熱,雙榆樹第一小學美術組的老師們集思廣益,帶領全校學生制作京劇主題手工、繪制京劇臉譜,與學生一起感受京劇藝術的無窮魅力,品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將優秀的學生作品布置在專場演出外的展廳,已然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雙榆樹第一小學一直致力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京劇等傳統藝術的發展。本次藝術節暨京劇專場演出不僅為師生及家長們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也為雙榆樹第一小學推動傳統藝術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全新的動力。未來,雙榆樹第一小學將繼續致力于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教育,培養更多熱愛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優秀人才。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