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共青團萊陽市委堅持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這一主線,牢牢抓住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這個發力點,深化“四個注重”工作思路,實施“四大工程”,積極探索團的工作項目化、組織方式多樣化等工作路徑,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注重組織聯動寬度,實施“青春領航”工程,青少年思想引領力有效提升。聚焦思想政治引領,多形式多角度地開展政治理論教育,奠定扎實理論基礎。一是全方位開展組織化教育。面向全市廣大團員和青年開展學習與教育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加強對全市共青團員的政治鍛造。廣泛開展“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教育實踐活動,分層分類制定印發團員和青年教育工作指引,明確學習側重內容,以團支部為單位圍繞規定必學專題組織化開展學習,全市6250個支部全部完成學習并在“智慧團建”系統內記載。二是多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青馬工程”培訓常態化開展政治理論授課和紅色教育觀摩,開展“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星火宣講團”走基層宣講活動77場次,發布“青年大學習”“紅領巾愛學習”等網上主題團(隊)課50期,覆蓋18萬人次,青少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行動自覺不斷增強。三是全面夯實基層團組織建設。堅持為黨育人工作主線,新建非公領域團組織23個,“推優入黨”發展青年黨員143名,依托膠東第一縣委革命歷史文化展覽館、萬第鎮水口村紅色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教育資源,開展觀摩研討13次,覆蓋團員和青年2000余人次,為青少年上好人生思政課,暢通黨團隊育人一體化鏈條。
注重服務引導精度,實施“青春建功”工程,團的大局貢獻度顯著提升。聚焦服務中心大局,從強隊伍、建陣地、優服務入手,切實提升服務能力。一是強化隊伍建設。錨定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目標,圍繞全面展開中國式現代化的煙臺實踐,多元化開放鄉村場景、搭建創業舞臺、聚合優質資源,選樹784名“鄉村好青年”實現縣域村莊100%覆蓋,推選10名省級“鄉村好青年”,給青年鄉賢樹標桿、樹典型、樹榜樣,有效形成“人才虹吸”,招引201名現代農業產業高層次人才投身鄉村建設。二是強化亮點打造。結合縣域工作實際和自然稟賦,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鏈黨建綜合體省級“青創齊魯雙創示范基地”1處以及姜疃鎮、山前店鎮、柏林莊街道、萬第鎮產業示范點4處,構建獨具梨鄉特色的“一核四區”格局,帶動青年參建助農益農合作社、家庭農場31家,吸納就業1300余人,帶動集體、群眾增收2700余萬元。三是強化精準服務。聚焦“鄉村好青年”創業需求,開展金融稅費、電商直播、農業實操等涉農人才亟待提升的專項內容培訓23次,對接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31人,赴247個村莊解決產業發展問題326個。協調建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為鄉村創業青年實施“三優兩減兩補貼”等措施,發放貸款1400余萬元,推動18個優質鄉村產業項目落地。緊盯“數字興農”產業發展模式,舉辦青耘中國直播助農活動12場,將“好青年”產業特色產品推薦至東方甄選等頭部網紅直播平臺,協助農戶與農產相關廠商簽訂銷售協議47個,帶動農產品銷售140余萬元。
注重項目覆蓋廣度,實施“青春圓夢”工程,團的服務力持續提升。聚焦橋梁紐帶作用發揮,深化推廣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青年發展等經典品牌效應,切實提升大局貢獻度。一是深化青年發展普惠政策和實事項目。開展“青鳥歸萊”大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年均征集全市黨政機關實踐崗位近300個,篩選適配度較高的500余人參加實踐,采取“集中+分散”形式,給予萊陽籍青鳥學子就業創業指導和職業發展規劃1300余人次,助力青鳥學子社會化成長取得顯著成效,并獲評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重點縣稱號。二是深化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圍繞資源社會化工作目標,充分發揮萊陽市青年聯盟、萊陽市青年志愿者協會等青年志愿服務組織作用,深耕“金暉助老”“梨鄉義警”以及“希望小屋”精神煥新等多個青年志愿服務品牌項目。聯合市委組織部、中心醫院、中醫醫院匯聚全市醫療系統高層次青年醫師力量,成立“醫路陽光”青年醫療志愿服務隊,慰問走訪全市65歲以上孤寡老人、困境兒童1000余人次,完成困境兒童“微心愿”清單400個,開展“冬病夏治”專題義診12次,開展“梨鄉義警護學崗”累計時長近14000小時,參與創城工作5000余人次。三是深化青年發展服務品牌。堅持“黨管青年”重要原則,縱深推進“十四五青年發展規劃”和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創建工作,為在萊青年就業創業、身心健康、婚戀交友等方面提供多元化幫助渠道。創新開展陌上花開、劇本殺、烘焙、軍旅主題等聯誼活動13場,覆蓋全市機關單位、省煙駐萊單位以及駐萊部隊單身青年400余人次。
注重機制運行深度,實施“青春強基”工程,激發共青團高質量發展新動力。聚焦深化改革機制,以長期有效運行為目標,不斷健全完善工作機制。一是完善基層組織運行機制。堅持黨建帶團建引領,不斷夯實組織基礎。在強化團隊組織建設方面,開展基層團務工作線上專題培訓會議4場,線下專題工作培訓8場,覆蓋各級團干部600余人次,新成立社會領域團組織837個,發展社會領域團員130人,進一步拓展團組織服務領域。新建社區少工委5個,進一步加強少工委工作覆蓋面。二是完善團代表聯絡機制。借助縣域共青團改革強大動力,在統籌工作實際和青年需求的基礎上,建設鎮街實體化“青年之家”18個,將基層團代表聯絡站與主城區“青年人才會客廳”、鎮街“青年之家”實現有機合并,促成團代表聯絡站與基層工作平臺的統籌兼顧,做到一站多用、高效融合。同時,推動團代表聯絡站制度向街道和社區兩級組織延伸,在街道、商圈樓宇等青年集中點設立團代表聯絡點3個。三是完善黨團隊一體化育人機制。始終秉持“優中選優”“為黨育人”的工作理念,建立少先隊階梯式成長激勵制度,落實推優入團、評議入團等機制,初中領域少先隊推優入團率達到100%,形成黨建帶團建整體聯動、全力推進的互動機制,有效將黨建帶團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納入全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重點任務中去。(共青團萊陽市委副書記 丁俐麗)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