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是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近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印發,一幅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藍圖清晰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
《規劃綱要》中的哪些內容讓代表、委員們印象深刻?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協同不夠、融合不深、共享不足的低效率洼地問題該如何破解?如何抓緊“十四五”這個窗口期,在體制機制、管理服務等方面創新,協同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硬聯通和軟聯通?記者采訪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接地氣、得人心,具有里程碑意義
《規劃綱要》是繼2019年《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之后,黨中央對交通運輸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對于在新發展階段開啟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先進表示,《規劃綱要》以交通基礎設施為核心,整體設計了我國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空間布局和基本形態,提出了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著力打造以鐵路為主干,以公路為基礎,充分發揮水運、民航比較優勢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是各級各類交通運輸規劃的總遵循。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王愛和表示,《規劃綱要》對指導解決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協同不夠、融合不深、共享不足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綱要》錨定建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出了建設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發展目標,思路明確、內容豐富,充分展現了我國交通建設‘融合’的基調,既彰顯了交通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示范先行和引領作用,又是一幅接地氣、得人心、令人振奮的新藍圖。”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原安全總監成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成平介紹說,加快建設“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和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絡兩項任務令她印象最深、感受最多。“交匯四方,通達天下。《規劃綱要》體現了交通行業的服務型、交融性,將力促其充分發揮紐帶作用。”成平說,《規劃綱要》將交通與相關產業緊密聯結成有機系統,將為協同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交通水運行業的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是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要求,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是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的內在要求,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關鍵舉措,意義重大,交通人將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奮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好先行。
補短板、強弱項,著力“三注重”“三突出”
當前,我國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規模已經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穩居世界第一,鐵路、高速公路對城區人口20萬人以上的城市覆蓋率超過95%,地級市民航運輸機場覆蓋率達到90%以上。
盡管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已逐步完善,但區域間、城鄉間、方式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等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具體表現為綜合交通網絡布局仍需完善,綜合交通統籌融合亟待加強,綜合交通發展質量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現代物流體系有待完善等。
王先進表示,要著手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任務部署,做好“三注重”“三突出”。
——注重統籌,突出“綜合”“立體”發展。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涵蓋了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等多種運輸方式,需充分發揮各方式的比較優勢與協同互補作用,宜鐵則鐵、宜公則公、宜水則水、宜空則空,努力實現供給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一是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二是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系統。三是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絡。
——注重融合,突出“提質”“增效”發展。《規劃綱要》從跨方式、跨領域、跨區域、跨產業四個維度,明確了綜合交通運輸統籌融合發展的要求和路徑,這不僅是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重點和難點,也為交通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可以說是內提質量和外增效能并重。跨方式,就是要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統籌綜合交通通道規劃建設,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推動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跨領域,就是要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打造以全鏈條快速化為導向的便捷運輸服務網,強化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網共建共享。其中最具創新性的是推進交通與能源融合發展。跨區域,就是要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提高綜合運輸網絡的運行效率,著力推動實現運輸服務一體化,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區域交通運輸統籌發展,推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推進城市群內部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推進都市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跨產業,就是要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打通產業邊界、推動跨界融合,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現代物流、旅游、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注重銜接,突出“互聯”“互通”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的發展目標,要求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提高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一是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二是加強運營服務“軟”聯通。三是大力提升多式聯運水平。
抓落實、精部署,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
“十四五”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起步期,也是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關鍵期。國內國際新形勢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王先進建議,在體制機制、管理服務、法治建設等方面,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努力為今后15年、乃至30年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開好局、起好步。
一是完善《規劃綱要》實施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注重上下聯動,推動各類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協同建設。
二是注重服務管理模式創新,聚焦“四個一流”,推進基礎設施、裝備、標準、信息與管理的有機銜接,提高交通運輸網動態運行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
三是加強交通運輸法治建設,堅持法治引領,推動綜合交通等重點立法項目制定修訂進程,促進不同運輸方式法律制度的有效銜接,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
成平也指出,要在體制機制創新和具體舉措跟進上花功夫、下力氣。要想融合,溝通、協調、協作往往是難點,她建議,要縱深推進與其他部門的協同合作,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協調聯動,避免出現“孤島”現象。
各地又將如何對照《規劃綱要》,做好落實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黨組書記兼省鐵路辦主任陸永泉表示,將圍繞打造以上海、杭州、南京為中心的長三角樞紐集群以及上海南京杭州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集群,對標對表國際先進,會同上海、浙江開展相關專項規劃研究,進一步明確樞紐集群的功能定位、目標指標、實施路徑。會同南京市,加快推進南京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加快祿口機場、南京北站等建設,提升機場、港口的國際運輸能力,加快構筑直連全國的高速鐵路網,完善便捷聯系周邊的城際交通網。圍繞蘇州國際鐵路樞紐場站城市建設,加快鐵路樞紐規劃建設,大力發展中歐班列,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圍繞連云港港國際樞紐海港建設,突出陸海聯動和亞歐大陸橋戰略通道能力建設,完善集裝箱航線網絡,加強近遠洋和集裝箱運輸能力提升。
“圍繞‘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強化在省域范圍內的連通和延伸工程,加強主軸、走廊、通道之間的銜接協調,進一步拓展接軌長三角兩省一市、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城市群等的綜合運輸通道,共筑聯系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4極之間多通道、立體化、快速化的交通主軸,加密江蘇省境內運輸大動脈,著力實現綜合交通主骨架更高水平的網絡化。”陸永泉表示。
對于江西來說,王愛和表示,一是要加快建設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形成全省以滬昆、京港澳“雙軸”為支撐的“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推動各種交通方式統一規劃布局、綜合立體互聯、智慧高效銜接,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二是要發展多層次、高效率交通出行方式。加強鐵、公、水、民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間的有效銜接。推動城市公交向周邊延伸,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及站點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鞏固“兩通”成果,提升農村客運服務品質,實現農村客運從“走得了”到“走得好”轉變。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有條件的區(縣)實現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三是要培育綠色化、高效化現代物流。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完善重點港口、鐵路貨場、物流園區集疏運體系。大力推進江海聯運、江海直達。完善航空物流網絡,大力發展航空貨運。積極融入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四是要提升交通創新融合發展水平。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內河高等級航道數字化建設,推動綜合交通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智能化改造,加強5G、北斗導航、大數據、互聯網、車聯網等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提升交通運輸智慧水平。
“到2025年,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南昌市、贛州市、上饒市綠色出行比例達70%以上。”對“十四五”期江西交通建設,王愛和充滿信心。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