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懷里的童話,農民工枕邊的詩詞,老人手中的電子屏……每時每刻,這片土地上都有無數的人進入閱讀的世界。4月23日將迎來第26個世界讀書日。隨著技術和內容的深度融合,受眾閱讀習慣的轉變,數字閱讀產品早已不是明日之物。
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在“快時代”如何“慢閱讀”?5G等技術將如何改變“泛閱讀”行業?主流題材如何在數字時代被“鮮活打開”?近日,在浙江杭州舉辦的第七屆(2021)中國數字閱讀大會釋放出不少數字閱讀行業的新趨勢、新亮點和新期盼。
“一屏萬卷”成現實
戴上增強現實眼鏡看一本有關兵馬俑的圖書,兵馬俑就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在眼前;給手機加上一個反光鏡,再打開繪本時,手機會自動為孩子朗讀繪本內容……許多看似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如今已成現實。
4月16日上午,在第七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開幕式上,《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正式發布,多角度呈現了后疫情時代中國數字閱讀產業的現狀、特點以及趨勢。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為4.94億,同比增長5.56%;數字閱讀行業市場整體規模為351.6億,增長率達21.8%。
報告顯示,2020年用戶平均單次電子閱讀時長為79.3分鐘,紙質閱讀時長為63.2分鐘,有聲閱讀時長為62.8分鐘,17點至22點是閱讀的“晚高峰”。
“我在用微信讀書,里面能看到你最近讀了哪些書、讀書時長,每周都有排名。現在我每天在地鐵里、辦公室里都得看上幾分鐘。”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的小吳說。如今,手機應用商店里的各類數字閱讀軟件層出不窮,也給予用戶更多的讀書選擇。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人們都能通過一方屏幕閱讀。
此外,隨著數字閱讀習慣的養成,越來越多的用戶也更愿意為優質內容付費。2020年,電子閱讀付費用戶中的26.8%每月平均花費100元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兒童已成為數字閱讀的重要用戶。報告顯示,隨著啟蒙教育時間的不斷提前,74.8%的兒童從2歲就開始接觸數字閱讀,65.7%的孩子更喜歡數字閱讀的形式。兒童數字閱讀付費增長56.5%,日均數字閱讀時長29分鐘。
“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迎來發展關鍵節點。在線教育的用戶量激增,收益規模擴大。”KaDa故事聯合創始人楊波介紹,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實體書流通受限,數字閱讀成為親子活動的重要方式。數據顯示,中國兒童數字閱讀用戶在2020年1月至4月增長了40.2%。
另一份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以兒童繪本閱讀平臺KaDa故事的百億閱讀數據為樣本的報告顯示,2020年,三四線城市的數字閱讀中兒童占比逐年增加,五線及以下城市的家長為兒童數字閱讀付費人數漲幅高達101.8%。
楊波認為,互聯網技術的發達直接促進了教育的公平性,“越來越多小城市家長正在改變自己對兒童閱讀的認知,而數字化閱讀給予他們更多選項。”
伴隨知識付費市場不斷擴大,如何在一眾產品中脫穎而出?一種答案是,知識付費要與傳媒、出版、教育融合。
掌閱科技相關負責人在展會上展示了一臺電子閱讀器。他說:“今年恰逢建黨百年,這是我們受人民出版社委托負責開發和維護的‘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悅讀器’。其中內置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的內容資源極具權威性。”
閱讀方式日新月異,但閱讀本身沒變,優質內容始終是人們閱讀的最大追求。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張毅君說,問卷反饋顯示,超過八成以上的數字閱讀用戶認為,當前閱讀行業迫切需要的是提升作品的內容質量和產品的功能性能。“未來數字閱讀行業在政策引導與投送平臺的密切配合下,將把高質量發展、創作和傳播數字閱讀精品內容作為首要任務。”
解鎖看聽新體驗
在珠海市金灣區的圖書館內,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周圍顯得有點兒“格格不入”——沒有擺放書架和圖書,只擺放了24部耳機。在這個圖書館與喜馬拉雅APP聯合打造的有聲閱讀空間,74歲的吳俊秋正在用耳機聽黨史學習教育的有聲資源。“我視力不好,長時間看紙質書會感到累,平時也會通過手機上的APP收聽有聲讀物。”
瀑布流電子閱覽屏滾動推送黨史學習教育電子讀本、掃一掃二維碼體驗視聽結合的黨史學習文化大餐……《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數字閱讀平臺正在成為主題內容傳播的重要平臺和思想宣傳的重要陣地。2020年,多家數字閱讀平臺與“學習強國”平臺合作,設置了以學習黨的理論、黨史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板塊。讀者范麗娟說,電子化的黨史理論相關的材料閱讀更加便利,同時匯集視、聽、直播等類型的數字閱讀產品,讓黨史學習更便捷。
傳統出版企業也在通過與富有競爭力的數字閱讀平臺合作,擴大黨的理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人民出版社黨委副書記王彤表示,2020年,出版社對全國兩會等重要主題開展了電子書、有聲書的同步出版發行工作。
“比如,我們充分發揮好數字傳播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優勢,第一時間出版了最美逆行者、抗疫日記等題材的優質電子書,依托學習強國、咪咕閱讀等數字閱讀平臺供讀者免費閱讀,及時展現抗疫成效,弘揚抗疫精神。”王彤說。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如何發揮數字閱讀特有優勢,讓紅色教育、黨史教育的“打開方式”更鮮活、更生動,正在成為全行業思索的新命題。
在本屆數字閱讀大會上,以《人民的正義》為代表的“十佳數字閱讀作品”充分展現了數字閱讀創作與時俱進的發展趨勢。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認為,數字閱讀時代仍要堅持以正能量為導向,而數字閱讀平臺也要引領作家努力創作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如今,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5G特性,對豐富閱讀體驗影響極大。“用戶換上5G手機,各家運營商建設5G基站,越來越多的‘富媒體’閱讀成為現實。”天翼閱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華凱認為,高清視頻、圖片的插入,以及少緩沖甚至無需緩沖的速度,將大大有助于用戶的感知提升。
為求跟上潮流,各大傳統行業紛紛尋求融合伙伴。許多傳統媒體把“兩微一端”逐漸發展為“兩微一端一抖”,同時做起了直播。半月談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勁松“調侃”,“以前是‘半月談’,以后要日日談、刻刻談”,否則將會被市場淘汰。
在相關論壇現場,咪咕首次發布了以書為連接的,覆蓋知識生產、營銷、發行的文化服務平臺——咪咕云書店——一個既不是線下實體,也不是線上APP,而是咪咕為出版社、書店等傳統文化產業鏈提供各類服務的中臺。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劉培堯這樣預估未來的文化體驗場景:線上線下會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一站式的知識文化服務云平臺;用戶、書店、出版社的連接會更加緊密,構筑出新的產業生態。
全民閱讀有力量
從回蕩在大山深處的瑯瑯讀書聲,到繁忙都市地鐵上的讀書人;從打開一本書細細品讀,到“一屏萬卷”暢游書海;從期冀“讀書改變命運”,到去追尋“詩和遠方”……近年來,以“書香中國”全國閱讀活動為引導,全國各地圍繞全民閱讀,利用讀書節、讀書月、讀書周、閱讀日、好書推薦等形式,打造了一批活動品牌,開展了特色鮮明的閱讀活動。“北京閱讀季”“書香中國·上海周”“書香荊楚·文化湖北”“南國書香節”“書香八閩”“三秦書月”“深圳讀書月”……全民閱讀活動遍地生花,點燃了大眾的閱讀熱情。
翻開一本秦兵馬俑畫冊,屏幕上立即展示出各種秦俑立體造型;戴上VR眼鏡,讀者便能置身書中,在海妖的歌聲中閱讀古希臘史詩《奧德賽》;手機端下載App,機器人開始為孩子朗讀智能繪本……
隨著5G、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云計算等新技術紛紛亮相,閱讀,已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而是呈現出更多面孔。從紙質閱讀到數字閱讀,從PC端閱讀到移動閱讀,從讀書時代到讀屏時代,每一次閱讀方式的發展進步,都是創新驅動的產物,代表了閱讀的發展方向。新技術使閱讀變得生動立體,讀者不僅是在用眼看,更是浸入到情境里,與內容互動。
數字化信息內容在網上海量生成、流動式發散、分享式體驗,讓閱讀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閱讀場景也由單一向多元化形式轉變。在這個“萬卷書”觸手可及、“萬里路”不再遙遠的時代,數字閱讀蓬勃發展成為主流,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閱讀體驗和精神文化生活。
2020年疫情期間,云書店、云博物館等讓人們直觀感受到新技術給閱讀帶來的變革,但包括5G在內的新基建給數字閱讀產業帶來的改變并非淺嘗輒止。《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報告》指出,數字閱讀行業不斷探索“5G+”閱讀模式,AI、AR、VR等新技術、新模式拓展了云端圖書館、云書店等數字閱讀的新空間和新場景,數字閱讀領域的云服務、物聯網進入發展快行線。
李軍介紹, 5G融媒融合了3D動畫、互動繪本、有聲讀物、視頻、圖片等豐富的形式,結合AR技術實現視聽一體化的閱讀體驗,而視聽小說則打破了文字小說傳統的單向閱讀模式,融入了立繪、鏡頭、動效、配音等“富媒體”形態。“用戶可以通過線上5G專區感受‘5G+’數字閱讀,體驗基于AR技術的5G‘富媒書’、視聽小說,以及5G融媒體手機報,進入互動新‘視界’。”
“國家對5G新基建的推進以及5G商用的提速,將進一步加快數字閱讀供給的智能化進程。”張毅君說,數字閱讀企業也將充分利用這些高新技術條件,加快新型業務布局,探索推出H5與快應用的閱讀模式,拓展用戶閱讀新場景。
不過,也要看到,數字閱讀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數字閱讀平臺內容粗制濫造,同質化嚴重。還有的平臺在利益驅使下,為了博取眼球,發布低俗內容。專家建議,有關部門要強化監管,加強對數字閱讀產品的內容審查,讓數字閱讀平臺經營規范有序,內容變得干凈、健康。數字閱讀平臺也要加強自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智能審核,不能成為滋生不良內容的溫床。
專家認為,做大做強數字閱讀市場,內容建設是關鍵。專家建議,通過多種手段,鼓勵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為數字閱讀者提供健康、文明、豐富的數字資源。對于數字閱讀平臺而言,除了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更要深耕內容,細分市場,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滿足各類用戶的知識學習需求。
隨著全民閱讀的服務網越織越密,書香必將飄向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從城市到鄉村,從校園到家庭,閱讀理念將深入人心,書香氛圍將日益濃厚,書香中國未來可期。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