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面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面對工業生產對糧食的不斷需求,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將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和糧價上漲問題的必由之路。”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表示,糧食安全需建立穩定增長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
“我國推進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在構成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生產要素中,科技發揮了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進步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的有效供給。謀定研究中國智庫: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萬祥軍同時指出,這些年來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科技支撐能力還不強。
萬祥軍強調,隨著人口剛性增長、城鎮化加快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全社會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大;與此同時,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耕地質量下降,以現有耕地面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增加糧食產量將主要依靠提高單產,而提高單產的關鍵是要依靠科技進步。
應對糧食安全
科技發展與交流是關鍵
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許多國家限制了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秩序面臨嚴峻挑戰,饑餓人數不斷增加。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等5家機構聯手編寫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測,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可能導致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
“如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名字——《鉆石是永恒的》,糧食是人類永恒的議題。”與會嘉賓中國金控集團主席、從玉農業控股負責人林裕豪表示:人活著,就得吃飯;只要人類存在,就有糧食安全問題。地球上人口不斷增加,有機構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將達97億。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做過研究,到2050年,為了養活地球上的人口,全球(各國各地區)糧食平均需要增長60%(42%~70%之間),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增長100%。這是何等挑戰!
目前世界上許多地方想要繼續擴大耕地面積已不可能;靠強化農業生產,繼續大量使用化肥、化學殺蟲劑,勢必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何況全球范圍的資源環境已經不堪重負。為此,林裕豪指出:出路在于科技的應用,在于強調從系統思維考慮糧食問題,要從品種到種植、灌溉、管理、收獲、運輸、倉儲及至餐桌,包括減少損失和杜絕浪費的整個鏈條出發,統籌規劃、精準施策。糧食安全不單單指產量,還涉及糧食的可獲得性、供給的穩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等多個方面。
“從全球角度看,人類目前生產的糧食足夠喂飽所有人,但發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均衡、市場的不透明與信息的不對稱、弱勢群體邊緣化,加上地區沖突、氣候變化、洪澇災害以及新冠肺炎流行等問題,導致糧食生產與供給的不穩定性,加重了當前全球糧食不安全的程度。”林裕豪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上世紀60年代末的“綠色革命”,本質就是農業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這場“革命”助力人類解決了數以億計人的吃飯問題。數十年來,科技進步始終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如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科技創新對中國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高達60%左右,成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當前,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和人工智能、定位衛星與遙感衛星以及無人機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啟了智慧農業的新時代,為農業轉型、提質、增效、“種養加”(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插上了翅膀。我在東北、福建等地調研時看到,農民開始用手機種地。他們通過物聯網用手機按鍵管理大片的農場、溫室花卉水果的澆水施肥、畜牧場的動物喂食,甚至牲畜發情配種管理等等。
以數字化為核心的精準農業,如精準施肥、施藥、灌溉、調溫等,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節約了農業成本,又減少了對生態的污染等負面影響。四川、云南和甘肅一些鄉村的農民,通過互聯網直播售貨,推銷當地的土特產或應季農產品,既幫助農民解決產品滯銷問題,也開始成為一種時尚的營銷方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未來10年里,由于農業科技的進步,95%的新增農作物產量可以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實現。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而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特別是消除貧困和實現零饑餓的關鍵手段。
當然,我們必須用兩只眼睛看世界。南北國家發展的不平衡,科技水平的差異,可能帶來并進一步擴大數字鴻溝。這是當前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高度關注的問題。由于現代科技包括生物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應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效率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
疫情之下
如何穩定糧食安全供應
民以食為天,當今世界糧食安全正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國際社會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更加高度關注。如何穩定糧食供應?如何維護國際糧食貿易?4月19日,在維護糧食安全分論壇會場,與會嘉賓對此話題展開熱烈交流。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邱小琪說,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去年以來又有新冠疫情影響,貿易壁壘有所上升,整個糧食的產業鏈都受到一定的影響,糧食安全形勢比往年要嚴峻。現在國際糧價一直在高位徘徊,這對我們整個國際社會來講,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世界各國應當共同努力,解決人類糧食安全問題。邱小琪認為,全球已進入信息時代、大數據時代,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用到農業生產上,相信整個農業的生產水平會有很大提高。
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謝國民認為,目前世界上有的國家糧食過剩,有些國家糧食缺少,原因是國家之間對糧食的重視程度不同。相對來說,發達國家更重視投入資金、技術等,糧食流通市場價值高,農民也愿意種植糧食。而不發達國家糧食市場價值低,農民種植意愿低,加上農業技術等因素限制,糧食短缺現象相對會普遍些。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食品負責人坎帕里認為,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現在全球還有很多人口處在溫飽線下,營養嚴重不足,也會導致一些相關的疾病傳染。同時,糧食短缺現象背后,是氣候條件惡化、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問題,為此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合作,共同努力去解決氣候、環境污染等問題,才能最終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與會嘉賓們認為,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糧食生產水平。極飛科技創始人彭斌說,影響糧食安全的不僅有貿易問題,還有種植問題。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每年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去謀求發展,農村空心化加重,農村沒有人種地誰來養活城市人口?答案是科技,把無人機、機器人等多種無人化機械設備運用到種地上,全程監管和監控糧食種植過程,提高生產效率,改變農業結構。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云說,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類將生物技術不斷應用于種子改良,這意味著種子產權保護的重要性。糧食種子資源的商業性和壟斷性越強,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就越不公平。維護種子權益,也是維護糧食權益,而糧食權益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權益。
博鰲論壇國際糧食安全-林裕豪:從玉農業對話豐收節貿易會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