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到來,十四五規劃展開。翻開十四五規劃綱要,我們能看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等重要指示。這些論斷,將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提上了歷史的新高度,凸顯當下我國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需求。
柔性電子領域是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關注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以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副秘書長胡春明等顯示行業專家在《中國電子報》開設“我為十四五建言”專欄投稿中,均提出建議:未來五年將柔性屏相關技術和材料等作為顯示產業的發展重點。由此可見柔性電子技術在未來的分量。
說起我國乃至全球柔性電子領域的突出企業,必然繞不開柔宇科技。
2012年,在全柔性顯示技術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柔宇科技勇闖無人區,聚焦柔性電子技術的自主研發,并于2014年率先成功研發了用于全柔性屏量產的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體系,并自主研發、設計柔性屏驅動芯片和電路。
2018年柔宇在深圳建成建成全球首條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并實現量產;同年10月發布首款消費級折疊屏手機FlexPai,將柔性顯示應用在實體產品中,打開折疊屏手機大門。2020年,柔宇推出新一代折疊屏手機FlexPai 2,搭載柔宇新一代蟬翼全柔性屏的FlexPai 2,彎折次數能高達180萬次,且毫無折痕,再次樹立行業新標桿。
堅持自主創新,努力實現國產可替代
近日,柔宇科技“廣東省柔性電子技術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認定的消息傳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直以來,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標準十分嚴格,他們對參選企業的規模、科研條件、科研成果、人才隊伍等方面都有相應門檻,柔宇是唯一一家獲得廣東省認定的柔性電子科技企業,充分說明了柔宇在柔性電子領域擁有獨特的核心技術和研發實力。
也正因此,業內外很多人,再次將“國產替代”的寶,壓在柔宇身上。而柔宇是否具備這種能力?我們從技術和人才方面進行說明。
從技術上來說,柔宇開創的超低溫非硅(ULT-NSSP)技術較三星的LTPS路線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ULT-NSSP技術只需將原材料加熱到300℃以下即可達成,遠低于LTPS技術的450℃,更低的溫度讓柔宇研發的柔性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顯示性能和良品率;此外,ULT-NSSP技術制程更簡單,有利于降低直接生產成本,提高產能,降低產線投資成本。這點從柔宇一期年產能達到280萬片以及柔宇二代折疊屏手機FlexPai 2售價和換屏價格低于市場價格的實際情況,能得到驗證。
從人才上來說,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博士、余曉軍博士和魏鵬博士都是技術出身,分屬電子工程、材料、化學三大核心技術領域,在行業中多年的積累,構建了柔宇技術的基石。而柔宇成立以來,也十分重視研發,據了解柔宇目前團隊人數已超過2000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60%以上,擁有3000多項圍繞“柔性”的核心自主技術知識產權。
投資柔宇科技的深創投相關負責人曾說:“柔宇不僅具有“進口替代”和“一屏一芯”的國家戰略意義,從成本和應用的角度來看,這項中國企業完全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市場主流。”
經濟學家劉姝威也對柔宇抱有極大信心,她認為,“柔宇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柔性電子產業。在全柔性顯示屏和全柔性傳感器等以柔性電子集體技術為核心的領域,實現了多個世界級的里程碑式突破。”
積極推進柔性顯示產業落地
縱觀近幾年的柔宇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專攻技術的柔宇科技,漸漸開始走向“臺前”,一步步推動柔性電子的落地。
因而,我們看到便捷和功能性完美融合的FlexPai 2折疊屏手機,看到打造書寫感受又科技感十足的柔記2智能手寫本,看到柔宇RoMeeting智能銘牌應用在大小論壇,看到“柔樹”成為建筑地標……
此外,柔宇與瀘州老窖合作,推出能講故事的“柔性酒瓶”
;與歐洲空中客車集團合作,打造全球首創的高清、超薄行李架柔性顯示屏及航空多媒體娛樂系統;
我們還看到柔宇與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合作,讓柔性屏幕成為箱包面料;與豐田在LQ概念車內進行柔性交互智能駕駛艙的創新,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加速全柔性顯示智能終端的普及創新。
柔宇用行動動靜柔性的落地,一步步建立“柔性星球”,未來隨著柔宇技術的更加成熟,我們勢必還會看到更多傳統行業與柔性電子的融合,看到更多可能性。
而這一天并不會遙遠。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柔性電子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49.40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44.71%。未來的柔性電子行業擁有強大容量,早入局,并且不“陪跑”堅持自主創新的柔宇科技,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柔性領域的關鍵存在,為行業帶來更多的驚喜。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