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戴森亮相“設計上海”新材料與應用設計館。在這一為期四天的亞洲領先設計盛會中,戴森攜多款健康生活科技解決方案,為后疫情時代的公共衛生空間帶來更符合時代需求且更多樣化的設計靈感。
洗手干手結 合,減少手部衛 生隱患
自2020年疫情之后,人們對于手部衛生的關注度也有了大幅提高。2020年戴森全球洗手間態度調查中,84%的受訪者表示,自疫情以來,他們每天至少要用肥皂和水洗手5次及以上。[1]《中國公共洗手間干手器使用習慣白皮書》也顯示,使用者每天洗手的次數由2020年1月的4.8次上升到3月的6.1次。[2]這表明,人們的手部衛生意識正在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人們的干手意愿也在發生改變。2020年1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干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不喜歡濕著手觸碰其他物品;但在3月后,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干手是出于干凈衛生的原因。[2]
潮濕的手可以比干燥的手傳播多達1000倍的細菌[3],因此使用衛生的方式干手與清潔雙手同樣重要。戴森高級研究員Salome Giao介紹:“實踐證明,有效的手部衛生措施可以減少細菌和病毒的傳播[4]。我們希望向公眾傳遞正確洗手和干手的理念,并讓更多人意識到不干手可能會造成的衛生隱患。”
只有同時做好正確洗手和衛生干手這兩件事,才能有效降低微生物傳播,降低感染發生的風險,維護個人和整體的健康安全水平。[5]
在公共空間,有意識地選擇干手方式
公共洗手間人員流動大、使用頻率高、且空氣中存在著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隨著洗手與干手意識的提升,公共洗手間的衛生現狀與干手措施方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對使用公共洗手間有所擔憂。在對中國商業樓宇進行的干手調查中,高達34%的調查對象表示擦手紙經常短缺,無法確保干手服務不被中斷。[2]
對此,戴森環境護理品類副總裁Alex Knox表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們對衛生的態度,維持公共空間衛生從未變得如此重要。戴森Airblade系列干手器提供了一種快速、衛生且免接觸的干手方式,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手部清潔、保持公共空間衛生。另外,它還能實現無廢棄物、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幫助緩解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
Dyson Airblade™系列干手器
戴森,選擇以一種免接觸式的方式,解決人們在干手領域遇到的種種挑戰。自2006年面世以來,Dyson Airblade干手器已在全球各地的洗手間被數以萬計的人們所使用。
Dyson Airblade系列干手器搭載了戴森第四代高速數碼馬達,將大量空氣吸入后再以高速噴射而出,最快的風速可達每小時690公里[6],最快能在10秒就將水從手上“刮除”[7],而不是蒸發。
依靠內置的精確傳感器來啟動氣流,確保雙手吹干的同時不會觸碰到干手器。干手器的表面設計也非常簡潔,讓清潔和保養更簡單有效。同時,DysonAirblade干手器的所有設備均配備HEPA濾網,可以捕獲空氣中99.95%的小至0.1微米的顆粒物[8],且該過濾裝置可捕獲細菌[9],讓使用者以衛生的風吹干雙手。
為了滿足不同公共空間多樣化的需求,戴森Airblade系列干手器也各具特色。
戴森Airblade Wash+Dry干手器將水龍頭和干手器合二為一,洗手、干手在洗手池內一步到位,可以有效減少因人們從洗手池移步到干手區過程中而滴落在地板上的水,同時節約更多的擦手紙和空間。
戴森Airblade 9kJ干手器在節能模式下,單次干手僅耗能9.1千焦,碳排放僅2.5g,相比擦手紙和其他傳統干手器降低85%[10]。
戴森Airblade V干手器,厚度約10厘米,可適應各類緊湊空間的安裝需求。
戴森Airblade dB干手器表面的涂層上有抗菌添加劑[11],可以防止細菌的滋生[12]。
隨著公共空間對手部衛生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戴森干手器將在實現節能環保、守護大眾在公共空間內的健康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以上內容為廣告。數據資料除有明確表示出除外,均為戴森內部實驗或收集,實際結果會因使用環境和方式而不同。數據測量可能存在誤差,請以實物為準。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