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視通兩項案例入選IDC“中國云會議行業應用最佳實踐”!
近日,《IDC PeerScape: 中國云會議行業應用最佳實踐,2023》重磅發布,好視通憑借在“深圳市寶安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與“云南省教育廳”的高質量應用,與華為云會議、騰訊會議一并入選,為云視頻升級帶來新啟發與新思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數字化升級成為各行各業的主旋律,云視頻作為“新基建”的主要設施,為數字化升級提供重要支持與支撐。加之疫情以來,因遠程協作需求激增,云視頻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企業重要的生產力工具。伴隨著疫情的退去,云視頻的價值并沒有減少,反而被重新審視和發掘,在場景化中被最大化激發,應用層面越來越廣泛化,業務層面越來越精準化。不過,在實際過程中,云視頻數字化升級面臨著以下挑戰。
好視通及早洞察了云視頻的發展趨勢與方向,從云視頻免費時代就主打差異化戰略,聚焦數字政府、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金融和集團企業等領域,通過對客戶的深入了解,實現了云視頻場景化高質量應用,在云視頻“如何與新的數字化工具集成”與“如何搭建自有的云會議平臺”輸出了最佳實踐。
寶安區政數局
如何與新的數字化工具集成
寶安區著力打造政務可視化服務平臺,好視通攜手寶安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實現為辦事群眾提供從咨詢到辦結的云端視頻辦一條龍服務,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助寶安打造大灣區“視頻辦事零跑腿”星級服務品牌。
以往群眾和企業在政務服務中,經常遇到“辦事流程不清晰、申請材料難以填寫、入口不明確、疫情期間到大廳辦事不便、一個事項需要往返跑多個機構”等問題,這些問題急需通過信息化手段解決。在這方面,建立可視化服務平臺是滿足群眾一站式服務需求的最佳途徑。
寶安區政數局可視化服務平臺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一系列挑戰:
● 需在多種平臺提供服務:包括線上(微信、QQ、電話)線下(區、街道、社區服務窗口)
● 后臺需對接所有政府部門
● 高穩定性,避免出現因系統故障導致無法提供服務
● 高管控性,平臺需具備一網通管的能力
好視通以自主創新的核心音視頻能力和標準化的SDK及API為基礎,借鑒省級可視化服務平臺“粵視會”項目的成功經驗,制定了一套符合寶安區政數局需求的方案:通過依托寶安區政務外網,搭建1個可視化服務平臺,面向市民、企業、政府部門,構建9個應用場景,通過實施“可視化+”計劃,探索更多領域的可視化應用。
寶安區政數局可視化服務平臺實現了政務視頻咨詢、政務視頻導辦、政務視頻勘察、政務視頻確認、 VIP 企業視頻咨詢導辦、異地通辦服務、視頻聯合會商、跨區域視頻通辦、后臺專家遠程指導等政務服務,極大簡化了轄區企業、群眾的辦事流程、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目前寶安區政務可視化服務已實現700多個事項遠程視頻咨詢輔導,群眾辦事不用再專門跑大廳,做到辦事“隨時咨詢、快速辦理”。
云南省教育廳
如何搭建自有的云會議平臺
云南省教育廳在推動教育數字化的過程中,借助好視通打造了智慧教育平臺,通過運用數字化手段,構建新型課堂教與學模式,解決了鄉村學校交通不便,教育、教師資源短缺等難題,讓學生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實現公平教育。
云南省教育廳遠程課堂采用“云+網+端”的建設模式,通過頂層設計、統一規劃、集約建設的思路,以及基于音視頻的PaaS平臺能力底座和上層應用平臺,包括視頻中臺、數據中臺和管理中臺,為全省教育核心音視頻互動、平臺數據匯集分析、設備管理服務全場景提供支撐。同時,好視通按照云南省教育廳提出的音視頻平臺設計標準,實現了區域內多品牌終端與平臺互聯互通,打破全省音視頻業務平臺數據孤島,助力云南省教育廳信息化提升與發展。通過平臺的建設,好視通為云南省教育廳打造了一套集視頻會議、“1+N”教學、在線教研、教師培訓等場景的融合創新平臺,成為好視通省級平臺建設的標桿。
自2021年8月份部署上線以來,云南省教育廳平臺以早期視頻會議應用為基礎,逐步擴展到網絡教研、教師培訓、互動課堂等應用場景,并最終實現規模化應用。目前已覆蓋全省16個地州、129個區縣以及云南省教科院、招考院、學生工作部、電教館等多個部門,完成197場國家級、省級會議和直播保障,最大在線并發上萬方。
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崔凱表示,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視頻應用的普及將會加速。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加強與客戶、合作伙伴和員工之間的溝通和合作,而視頻應用可以提供高質量、實時的溝通和協作功能,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和提高其服務能力。視頻應用將成為提升公司服務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數字化是發展新引擎,只有深入客戶,結合業務流程與應用場景的升級,才能最大化發揮出數字化的作用,好視通將持續沉淀更多優異的行業實踐,為各行各業注入強大動力。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