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中國經濟的熱詞。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氫能從“新”、“質”、“生產力”三方面發力,不斷升級迭代,孵化出全新的產業鏈,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工業轉型升級。
多方力量加持,氫能“生產力”正加速形成
在能源與多領域跨界融合的新時代,氫能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引領著這場變革。
梳理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其脈絡清晰可見:從交通領域入手,將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突破口,首先突破燃料電池以及氫儲存等核心關鍵技術,實現氫能在氫能交通領域的規模化示范應用,后逐步與其他產業領域協同并進,實現氫能在交通、工業、儲能、電力、建筑等更大領域發展,全面賦能社會、經濟、環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等相關系列政策,不遺余力地為氫能產業發展“開路”。 僅2023年,全國各地氫能領域相關政策不下40條,并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的“護航”,為氫能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沃土,而氫能企業尤其是鏈主企業的參與,則讓氫能從技術理論階段向實際應用階段過渡,推動氫能產業由“新”向“質”轉變,開始真正成為生產力。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氫能企業超過3000家,涉及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各關鍵環節,在各氫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示范群相繼實現、落地了多項氫能關鍵技術成果和多個規模化氫能應用示范場景,氫能產業正在加快釋放綠色新動能生產力,氫能碳經濟價值也已初步顯現出來。
向“新”向“質”,未勢能源為氫能“加力”
在氫能產業鏈眾多企業中,長城集團旗下未勢能源在加速釋放氫能關鍵要素生產力方面所表現出的發展路徑和起到的行業引領作用備受業界矚目。
氫能的“新”,在于新技術帶來的變化。
未勢能源背靠長城集團,從能源角度入局,又傳承了上燃動力20余年的技術底蘊,自然深知“創新”的重要性,時刻保持向“新”力、堅持向“新”發展。
(未勢能源自主研發的氫能產品)
目前,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為重要瞄準點,未勢能源陸續攻克了燃料電池、儲氫、液氫及核心部件多項關鍵技術壁壘,迭代推出了大功率石墨堆、液氫儲氫系統、IV型儲氫瓶、第二代高性能膜電極等國際先進水平的氫電產品,如:Ⅳ型儲氫瓶質量儲氫密度達到6.1wt%,超過美國能源部(DOE) 設定的2025年質量儲氫密度目標值5.5wt%,未勢能源第二代高性能膜電極(MEA) 總鉑載量≤0.3mg/cm2,功率密度>1.8 W/cm2 @0.6V……以科技創新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大大提升了中國氫燃料電池及氫用裝備的國產化水平,實現產業鏈發展的自主可控,促進氫能技術發展實現新的躍升,向“質”而行。
而氫能的“質”,正是在于產業鏈的正向延伸。
未勢能源更是深知產業鏈長度和強度重要性,直接影響著一個行業的發展后勁,也只有打通上下游,才能使各個環節“串珠成鏈”。
以“新”促“質”,未勢能源聚合產業鏈上各類優質企業協同合作,先后與德龍集團、立本能源、利源集團、河鋼工業技術等簽署了氫能生態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持續加強氫能技術創新、深化產業鏈縱向布局,產業鏈協同,構建了“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產業鏈生態體系,培育綠色氫能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消費結構。
質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推動量的變化,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性邏輯。
氫能的“生產力”,在于通過“量化”的場景落地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未勢能源推動“量變”的動力正是來自于“質變”的積累。
(未勢能源落地的氫能應用場景)
目前,從京津冀區域到長三角區域,未勢能源陸續落地了雄安新區百輛氫能重卡,河鋼集團、新天鋼、津西鋼鐵等多條鋼鐵物流運輸,整車及零部件運輸氫能跨省高速、氫能環衛,上海、常熟氫能公交等多個具備規模化的應用場景,并與河鋼工業戰略合作更是打造覆蓋氫車、氫站、氫場景、氫應用、氫基地的氫能應用標桿,推動鋼鐵運輸綠色轉型,與大連海事大學、海大清能船舶等公司推出了氫能船舶,推動氫能在交通、鋼鐵、礦山、港口、船舶、儲能、熱電聯供等更寬維度、更高質量的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未勢能源以“氫”為手,向“新”、向“質”,從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到市場化應用,持續助推氫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已然走在了國內氫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端,正在以實際行動帶動氫能關鍵技術應用和產業升級, 加速激活釋放產業鏈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更多“氫”動能。
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前沿科技展望,氫能作為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是我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正在逐漸成為助推我國經濟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