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國求職時收到回復的幾率,甚至還不如國內普通大學的畢業生——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上了中國社交網絡的熱搜。一時間眾議紛紛,有人直言“扎心”,有人表示“不信”。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它大大顛覆了人們的慣性認知。早些年,“海歸”基本相當于高素質人才的代名詞,“洋學歷”往往意味著高層次高水平,出國一趟都被稱之為“鍍金”,學成歸來那就是備受追捧的“香餑餑”。但現在竟然被國內普通高校畢業生比下去,“貶值”至此原因何在?有業內人士分析,有個性因素——一些“海歸”預期太高、眼高手低,又不安于在普通公司工作,跳槽頻繁;也有共性因素——留學生長期在外,對本土行業的發展不夠了解?偠灾,并非誰對“海歸”有偏見,而是當下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市場供應都在發生變化。
假如說過去中國教育事業相對落后,“海歸”們見多識廣,自然深受社會青睞。但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與世界全面接軌,不少領域還走在了世界的前頭。無論是教育體系更新,還是商業市場變化,都給予了本土學生極大的知識增長和實踐歷練。與此同時,留學市場又亂象頻仍,“野雞文憑”等新聞不時見諸網絡,進一步將“洋學歷”拉下了神壇。正是這些變化多重發酵,推動著社會用人心態的成熟,不再唯“洋”是舉,而是唯“才”方用。
“海歸”褪去光環,折射著人力市場的理性。用什么人,關鍵看其能力素質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而不在于學歷高低或者“土”“洋”之別。其實,本土畢業生也好,留學歸來者也罷,都不乏專心學業、全面發展的“驕子”,當然也都有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廢柴”。優勝劣汰是市場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始終占據優勢位置,就得不斷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若說有什么金剛不換的“護身符”,那也只能是自身能力。只要是卓越的人才,到哪里都依然搶手。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今天的中國,經濟活力迸發,創業高潮迭起。只要擺正心態、認真錘煉,就不怕沒有廣闊舞臺。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