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保障。各大高校排名、學生填報志愿,就業率都是重要的參考數據。但是,漂亮的數據可能暗含“水分”。據媒體報道,每年都有高校設定各種條件,將畢業簽約與論文答辯、畢業證、學位證“有機結合”,人為制造出就業率。
針對就業率“注水”等現象,教育部近日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四不準”: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此前,教育部已經多次下達通知,嚴禁用各種條件和畢業生簽約掛鉤,對就業作假、違規者實現“一票否決”。
將兩證與簽約掛鉤,在許多地方并不鮮見。東北某高校,數百名學生和已經破產消失的企業或根本就不存在的單位“簽約”,只求完成任務,順利畢業;西北某高校,數百名畢業生報考基層服務項目時才發現已經“被就業”;有的學生想考公務員或考研,只能自己想辦法“靈活就業”……高校為何如此癡迷就業率,連學生合法權益都不管不顧?原因在于,就業率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就業率低的專業,相關的生源補貼、經費也會受影響。因此,盡管禁令年年發,但個別學校依然頂風作案。
設置就業率這一指標,目的就在于激勵各高校的競爭氛圍,引導他們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進教學質量,培養更多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但也得承認,只看就業率高低,無法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培養質量。因為在所有的教育類型中,職業教育的就業率最高,比清華北大的就業率高多了,但能因此說其培養質量就普遍都很好嗎?如果學生找到的工作,反映不出學歷和文憑的分量,那么“金字招牌”再閃亮、口號再響亮,又有何作用呢?可見,就業率不應該僅是找到一份工作,還要看工作的質量和成效,學生的才華是否得到施展。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多元化,就業率這一評價指標已經很難反映出真實的就業狀況。比如現在的就業方式越來越多樣,許多年輕人自主創業,或者選擇新業態、新職業,還有的學生是“慢就業群體”,該怎么看待呢?應該建立更加科學立體的就業評價體系。一方面要對就業狀況分門別類,不僅要意識到中央直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同,也要對有就業意愿的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畢業生、“慢就業”畢業生等不同群體分別進行統計和評價;另一方面,要將大學生的薪酬水平、崗位與專業匹配性、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指標納入就業評價體系,避免單一指標造成“一葉障目”。
目前來看,就業率作為一種考核指標,對推動學生創業就業具有很大價值,其所引發的“注水”“造假”等現象,也不能消解指標本身的意義。我們固然需要就業率,但需要的是含金量更高的就業率。教育部發文禁止就業率與兩證掛鉤,無疑是一項有力的措施,至于如何保障其落實,還有賴于嚴格的核查制度吧。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