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人口占比逐漸縮小,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口的占比逐漸加大,一小一大導致當期的收入開始小于當期的支出,養老金缺口逐漸增大。“如何推進頂層設計和配套制度建設,推動三支柱養老體系的均衡發展?”“人口老齡化大環境下,怎樣能讓自己安度晚年,享受無憂生活?”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2022年12月3日,由梧桐樹保險研究院發起的養老專題系列專家講座在線上直播間展開,經濟學博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保險學會理事、梧桐樹保險研究院院長潘國臣教授、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CPPA養老規劃師李依楠在課堂上分享了他們對于中國養老體系的分析、個人養老金政策解讀與商業養老市場展望以及長壽時代個人資產配置建議,以多層次的研究數據,專業前沿的行業資訊分析講解了關乎每個人養老的重要課題。
養老金缺口從何而來?
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主要由三個支柱構成:第一支柱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商業保險。由于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廣人均保障水平較低;高收入人群繳費多,領取相對較少,替代率更低;繳費負擔較重,很多企業并未建立企業年金;建立個人養老金的制度設計不完善,居民建立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導致形成養老金缺口。
潘國臣教授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養老金缺口”具有兩重含義,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際數額相較于應計數額存在短缺及養老金對收入的替代率不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實際數額存在短缺,危及養老金的足額給付,使養老保險變得“不保險”;養老金替代率不足則會降低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品質,或者陷入老年貧困。由于存在較為嚴重的“養老金缺口”,迫切需要實施進一步的制度改革,充分調動相關各方的積極性,充實養老金的儲備。
養老儲備: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國際經驗,國家正大力倡導構建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此前沒有全國統一的制度性安排,是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短板。”潘國臣教授說,個人養老金是對個人儲備養老資金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個人理性規劃養老資金,合理選擇金融產品。同時,個人養老金積累的長期資金,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險需求,讓老年生活更有品質、更有保障,還能較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
不同時代下的財務規劃和養老規劃
對于如何養老的課題,不同的人群呈現不同的需求,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財務規劃是養老規劃的核心。當人們意識到養老并不是一個很遙不可及的問題,且對于養老的需求日趨精細化、多元化、個性化和定制化,更需要樹立清晰明確的財務規劃。
有一個全球知名的投資時鐘叫做美林投資時鐘,它把經濟分為四個周期,依次是復蘇階段、過熱階段、滯脹階段、衰退階段。而2022年正屬于市場利率持續下降的滯脹階段,“對于投資者,越是在經濟低谷期,越應該參考四筆錢法則。"李依楠表示。第一筆,要花的錢。提前預留出家庭3-6個月的生活費。第二筆,保障的錢。主要用于家庭成員購買商業保險。第三筆,保本升值的錢。這筆錢對安全、保本的要求高,主要用于實現子女教育金、父母養老金等財務目標。第四筆,生錢的錢。這筆錢注重收益,可以用股票、基金去規劃。
理財的關鍵在于想要花的時候就有錢,建立一條覆蓋未來全部支出的資產性現金流,為“幸福生活”提供“物質基礎”。“如果做好這四筆錢規劃,即使遭遇特殊行情,就像今年遇到的股票、基金等高風險資產出現較高浮虧的情況,其他三份資產按照原計劃執行,這就能更耐心地持有股票、基金;如果沒有做好全面的資產配置,遇到行情好,頭腦一熱全部買進基金或者股票,遇到緊急要用錢又正是行情不好的時候,就只能忍痛割肉,所以資產配置在理財順序上的優先級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們理財意識逐步增強,基礎金融知識素養還有待提高,必要時也可以向專業金融理財師尋求幫助。
據了解,梧桐樹保險研究院作為湖北省保險經紀領域的保險行業高端智庫,持續關注民生,運用專研前沿的行業資訊構建保險理論界和實務界溝通的橋梁,形成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推動中國保險業的創新和進步。未來,將會持續開展系列主題講座,包括社保政策、個人養老、房產、投資、資產傳承、信托方案等一系列投資理財課程,傳播科學的理財觀念,助力金融理財素養的提升。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