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少帥李學用在奇瑞“新能源之夜”上直言了必勝的決心,他表示:“在最關鍵的時刻,經營者的決心和意志力決定了經營結果”
他還坦言:“奇瑞就是想把車賣好!就是想為中國汽車工業做貢獻!就是想把奇瑞汽車做到全世界!這個就是原動力,它就是競爭力,是因為尹同躍董事長和創始團隊擁有如此宏大的志愿作為底層支撐力。
在這場于水立方舉辦的新能源之夜上,奇瑞幾乎把所有核心技術、戰略布局和盤托出:發布iCAR品牌和新能源專屬序列“星紀元”、第三代混動技術、展示“瑤光2025”新成果。
如此密集、重磅的信息,足以見得奇瑞進軍新能源市場的堅定決心。
李學用曾經擔任捷途營銷負責人,如今升任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主導奇瑞的營銷工作。
他認為,在新能源遠超預期的增速背后,目前已經到了決賽的階段。而在新能源賽道上汽車品牌一定會分出勝負。而“決心與意志”是奇瑞全面進軍新能源最重要的砝碼,這已經是集團上下達成的共識。
李學用還是一名中共黨員,1982年12月出生于貴州省遵義市。現任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捷途汽車總經理。
2005年畢業進入奇瑞汽車,成功將瑞虎產品線打造為中國城市SUV領軍品牌;參與創立捷途品牌,并提出“旅行 +”核心發展戰略;在新能源、智能網聯行業背景下,推動奇瑞汽車全面新能源化,以“三最營銷”、用戶直聯體系帶動奇瑞汽車向用戶型企業轉型。
奇瑞亮劍新能源“關鍵時刻”
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正到了“關鍵時刻”。
誰也沒有料想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竟然從2017年的2.7%一路上漲到了2022年的27.6%。
并且,這一數據還有進一步裂變的空間。據乘聯會最新的數據統計,今年3月,中國新能源車的零售滲透率已經達到34.2%,較去年同期28.1%的滲透率提升6個百分點。而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更是在今年3月達到了恐怖的54.7%。
據業內預計,2023年新能源滲透率將達到40%~45%,銷量規模可以達到850萬輛~900萬輛。
李學用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情況下,“如果決策慢了,結果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此次新能源之夜上,奇瑞幾乎毫無保留地公布了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首先在品牌上,iCAR品牌被獨立出來,與奇瑞、捷途、星途并列為一級子品牌。
此前奇瑞在新能源小車市場已經做了諸多嘗試。QQ冰淇淋、小螞蟻、無界pro都成為現象級的產品,2022年,奇瑞新能源共銷售新能源汽車232814輛,同比增長112.9%。
iCAR品牌獨立后,有新的任務。它將聚焦15-30萬級乘用車市場,第一款產品代號為S56,這是一款硬派純電SUV產品。奇瑞對iCAR品牌的希望是在2026年做到100萬的銷量規模。
星途品牌的全新產品系列星紀元,在新能源定位上高于iCAR,其價格帶在20-50萬元區間,產品覆蓋B級到C級。而星紀元的階段性目標是希望明年能有10萬輛的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的新能源戰略并非是在燃油和新能源上建立兩條完全平行的品牌架構,而是在同一品牌中推出多種動力形式。
此次新能源之夜的另一個主角——奇瑞的第三代混動科技鯤鵬超級性能電混C-DM,未來就將幫助星途、捷途、奇瑞實現產品混動化。活動現場,首次搭載鯤鵬超級性能電混C-DM的全新混動車型——星途瑤光、奇瑞瑞虎 9、TJ-1 以及捷途旅行者同臺列陣。
在奇瑞的規劃中,未來超過25款混動產品將被陸續推出。
在巨大的時代變革之下,奇瑞在做新能源發展的快速迭代。通過前期在新能源小車市場積累的消費信用和用戶信息,輔以多年積累的新能源技術,奇瑞全身心地蹚入中國新能源的洪流之中。
轉型期的“人的作用”
奇瑞各品牌全面新能源化,這場發布會被認為是奇瑞汽車參與下半場競賽的新起點。
越是在品牌發展的關鍵時期,越是需要一股向上的沖勁兒。用李學用的話來說,“在關鍵時刻打仗沒有什么技巧,無非是看你背著炸藥包敢不敢上”。
李學用想強調的是,奇瑞需要發揮人的作用。
中國人做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今所有涉足新能源市場的品牌,都面臨同一個天時地利框架。中國的新能源政策、市場接受度、基礎設施建設、原材料價格起伏等諸多客觀條件都是一樣的,想要做出差別來,必須發揮人的作用。
在汽車行業因動力轉型而牽絆出的一些列變革中,奇瑞的“決心與意志”需要再次發揮作用。
面對外界對奇瑞混動三檔技術的質疑,李學用堅稱:“我們會堅定不移地把三擋干下去,我們對三擋的性能最適合于混動充滿信心”。作為汽車界的理工男,奇瑞始終不愿放棄對動力的追求,而三檔混動是最能兼顧動力與節油性能的技術。
面對復雜的用戶運維工作,李學用透露他每天都要花一兩個小時回復用戶意見。在奇瑞內部,開產品評審會的方法是,“產品總監、營銷副總把手機拿出來,統計網友們更看好哪幾個顏色”,直接與用戶溝通。李學用建立過戰功的捷途品牌,其“旅行+”的定位已然深入人心,這是與用戶深度溝通的最好例證。
如是種種,奇瑞當下就是要拿出最原始的沖勁兒。李學用透露:“奇瑞的目標是要在燃油車上進入前三,甚至爭第一的位置,混動領域的目標亦是如此。”
李學用能在汽車領域成為營銷少帥這和他的深耕經歷密不可分,下面讓我們來梳理下其任職經歷、事跡及所獲榮譽,2023年至今 任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捷途汽車總經理;2022年-2023年 任捷途汽車總經理;2018年-2022年 任捷途汽車營銷中心總經理;2012年-2018年 任開瑞營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2011年-2012年 任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瑞虎品牌營銷總監。李學用2005年加入奇瑞汽車,多年來先后擔任公司重點車型打造、新品牌及產品序列戰略定位規劃、業務及經營理念轉型等工作。2012年起,負責開瑞品牌營銷工作,實現開瑞品牌營銷渠道調整和產品整合。2018年起,參與創立奇瑞控股•JETOUR捷途產品序列,開創捷途“旅行+”定位,通過產品、服務、生態協同發展,打造汽車行業生態化、多元化發展全新模式。 自2023年出任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捷途汽車總經理以來,致力于技術、產品、營銷多維煥新,構建“三最”營銷體系:即最理解客戶的需求、最貼近客戶的營銷、最愉悅客戶的體驗,并通過100%直面客戶、100%直聯客戶、100%用戶評價,推動奇瑞汽車、捷途汽車全面直面用戶,向用戶型企業轉型。2020年,榮獲“第十二屆蕪湖市優秀青年”稱號;2019年,榮獲蕪湖市“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榮獲奇瑞控股集團年度“優秀經理人”稱號。在新聞報道中,鳳凰汽車《用戶時代,奇瑞以科技「躍遷」下半場》21世紀經濟報道《奇瑞汽車李學用:新能源時代 燃油決定生存、混動決定生死、電車決定未來》新華網《奇瑞汽車李學用:科技賦能發展 加速新能源汽車產品布局》
汽車之家《李學用:奇瑞傳統車型兩年內全面混動化》網通社《奇瑞李學用:核心技術“賦能”,加快品牌電動化》58汽車《李學用:捷途品牌煥新 2024年全面新能源》水滴汽車《對話李學用:用戶運營的核心是轉變思想,跟用戶交朋友》
懂車帝《對話|捷途李學用:堅持“旅行+”定位,拓展智能、健康生態圈》新華網《李學用:捷途以“國潮”謀創新,不斷助推自主品牌向上》《李學用:堅持以用戶為中心造車》 記錄了李學用在汽車行業耕耘的時光烙印。
奇瑞的核心競爭力是想把車賣好
這股沖勁兒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奇瑞的“小草房精神”。1997年,在中國經濟騰飛的前夜,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在安徽蕪湖的荒灘地上打下了奇瑞發動機工廠的第一根樁。
那時候,選擇下海或在國企里安穩度日才是職業選擇主流,留在江邊小城艱苦創業,需要極大的勇氣。
據奇瑞的老人回憶,在尹同躍的帶領下,這些年輕人扎進臨時搭建的小草房中,一干就是大半年。
這股創業精神,支撐著奇瑞一舉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領頭羊,也支撐著奇瑞走出國門,連續20年成為中國品牌海外銷量冠軍。同時,也支撐著奇瑞在百舸爭流的市場競爭中,走過低谷,迎來峰回路轉。
近期奇瑞在銷售市場表現良好。2022年,奇瑞集團累計銷量達到了1232727輛,同比增長28.2%。2023年3月,在多數品牌跌跌不休的情況下,奇瑞實現逆勢增長,共銷售124,954輛新車,同比增長52.7%,進入自主前三。這是奇瑞連續10個月單月銷量超10萬輛。
奇瑞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正值中國品牌從無到有的建立期。可以說,從小草房到年銷超百萬的汽車集團,奇瑞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關鍵時期”。技術研發、渠道建設、品牌建設、海外市場,每一步都靠著“決心和意志”完成的。
這股精神已經成為奇瑞的核心競爭力。李學用表示:“奇瑞尹同躍董事長和創始團隊就是想把車賣好,就是想為中國汽車工業做貢獻,就是想把奇瑞汽車做到全世界,這個就是原動力,它就是競爭力。”
觀點:
奇瑞的新能源之夜公布了許多重磅的技術。這是奇瑞埋頭苦干、深耕新能源領域而結出的果實。而這些都只是基礎,身居高位的領導層敏銳地感覺到,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人的意志才是關鍵。
如何用好這些技術?如何去除雜念堅定戰略執行?如何挖掘用戶需求?在這方面,執著的奇瑞人有著天然的優勢。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