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主要負責人直接安排部署,州委常委會議研究審議了《黔東南州黨政機關開展“入村寨進社區走企業訪群眾”大走訪活動方案》,全州實施“1251”模式,即明確一個目標、聚焦兩個階段、突出五個重點、嚴明一個紀律,推動各級黨政機關干部職工全員大走訪。要求萬名黨員干部,在3個月內,深入基層開展大走訪活動,走訪對象覆蓋全部村寨社區、學校(院)、重點管理服務對象、群眾戶數不低于30%。
“黨員干部不到百姓家,就會‘失明’‘失聰’,不切實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就不能把‘問題清單’變成‘實事清單’。全州政法系統大走訪工作開展以來,我們牢牢錨定群眾滿意度這個‘標尺’,創新方法、摸清底數、壓緊責任、落實項目,力爭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黔東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堅強保障。”黔東南州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精準服務 解民憂暖民心
“如今的新變化讓大家都提振了信心!”雷山縣茂源農民專業合作養殖戶李某珍回憶道,“過去,取暖吃飯靠柴火,夜晚照明靠手電,搞得我們合作社成員們都沒有積極性了。現在好了,晝夜都有照明,不僅生活方便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原來,2022年1月,黔東南州中級人民法院派駐大龍村的幫扶干警楊黎在大走訪過程中得知養殖戶“用電難”實際情況后,迅速向院領導進行了匯報。隨后,黔東南州中院黨組組織召開會議,推動合作社電路安裝工作,積極與黔東南州供電局等單位溝通協調,克服疫情、地勢陡峭等困難,投資50萬元用時8天完成了電路進社工作。
在黔東南州中院的指導支持下,茂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起現代化種植養殖基地,項目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截至2021年12月,已出欄牛42頭、豬168頭、魚2000余尾,產出茶葉5000余斤。
在此次大走訪活動中,通過走訪入戶了解群眾困難,并幫扶解決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鎮遠縣對失獨家庭、獨生子女傷殘家庭采取“掛片領導+駐村干部+社區干部+網格員”的走訪慰問模式,臺江縣公安局在走訪中積極為一名20余年無戶口的群眾辦理了落戶手續,錦屏縣公安局在走訪中為群眾追回薪資7000余元等。
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州政法機關干警共計24588人參與大走訪活動,走訪群眾140208戶,解決群眾難題387件。
“大走訪活動中,我們還充分發揮‘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治理機制作用,組織鄉村干部、網格長、網格員、聯戶長和群眾圍坐在一起,大家拉家常、講政策、談發展,用實際成效解民憂暖民心。”黔東南州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姚鋒說。
能動司法 保生態促振興
家住劍河縣的村民周某,對兒時的仰阿莎湖印象頗深,清澈的湖水,碧藍的天空。但近幾年,隨著非法捕撈等現象的發生,湖水及周邊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
在此次大走訪活動中,周某也將這份煩惱、擔憂傾訴給前來走訪的檢察官。這條線索立刻引起了檢察機關的關注。
隨后,在劍河縣公、檢、法三家的聯合努力下,一個專門從事非法捕撈水產品的團伙被查辦。值得一提的是,檢察院在依法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時,還附帶了民事公益訴訟。
判決一出,社會反響強烈,達到了判案一件,警示一片的作用。不僅如此,在當地政法機關的推動下,當地還在長江支流清水江劍河段的仰阿莎湖畔立牌建立“劍河縣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生態修復基地”。
據介紹,自最高人民檢察院制發“八號檢察建議”以來,黔東南州檢察機關迅速貫徹落實,堅持能動履職,積極服務“守護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工作大局,部署開展“依法能動履職苗鄉侗寨檢察藍”旅游安全護航專項活動,為游客送上旅游安全“定心丸”。
“只有走進群眾,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借助大走訪契機,政法機關可以發揮職能優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揮能動司法作用,保護青山綠水、旅游資源,為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群眾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貢獻政法力量。”姚鋒說。
解決問題 查短板找不足
“黨的政策太好了,為了我們兩個老人,連累你們跑了兩回,謝謝你們!”“主要考慮您二老身體不方便,我們親自上門更便利。”這是發生在岑鞏縣客樓鎮豐壩村上土黃組里的一幕。
原來,岑鞏縣居民袁某在銀行提取母親的遺產過程中,因辦理的程序涉及袁某的外公外婆,但兩名老人身體欠佳,年事已高,特打電話向岑鞏縣公證處求助。公證處第一時間受理了上述申請,并通過電話及微信方式答疑解惑,協助當事人收集資料,并提供上門服務,最終圓滿解決了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走訪組在認真“查漏洞、補短板”,真刀真槍解決問題中,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血肉聯系,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大走訪大落實活動,一直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僅力求走穩走實訪到位,還要快速回應百姓訴求,做到‘馬上就辦’和‘件件有回音’,以大走訪提升政法干警形象。”黔東南州司法局政治(警務)部主任吳永宏說。 (王家梁 王鶴霖 李白靈)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