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五星紅旗作為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自豪,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作為中國人的榮譽感,更是內心深處對祖國愛的共鳴。
8月3日,下午17時40分左右,在香港反對派煽動發起的“旺角再游行中”,有暴徒盡然拆走香港海港城前面旗桿上的國旗,扔入海中!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是凝聚著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14億人民的認同感所在,如今,紅旗“落地”,讓國人痛心不已。但我們堅信,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終將來臨,那些作亂者在無數愛國愛港者面前,終是螻蟻般的存在,其暴行猶如以卵擊石,頭破血流是他們的最終下場。
8月4日凌晨,就在紅旗被暴徒撤下丟海的地方,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遠在大陸看著新聞報道“香港居民守護著‘中國紅’重新飄揚在香港上空”的那一刻,希望也隨之點亮了,祖國安定統一不僅是國人共同的心愿,更是真正愛港人士的迫切期待。他們這種無需帶遮羞口罩,就能大大方方用行動表明的真正愛港行為,獲得無數網友的點贊和支持。
今天,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70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懷抱22周年,那一小撮亂港辱華者,已犯眾怒,他們是香港法治的破壞者,他們是溜進香港安寧與繁華大廈里的盜賊,他們獐頭鼠目,注定徒勞。截止目前,央視新聞發布的話題“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已有69億閱讀量,數據還在繼續刷新,當億萬人共同發出同一個聲音:“我是護旗手,我愿用生命守護她”時,其力量是多么的堅不可摧,讓人熱淚盈眶!
“中國紅”是信仰:我們因你而驕傲
北京天安門廣場,95歲抗戰老兵李安甫,深情緊握并親吻國旗,他是當年冀魯邊區赫赫有名的“小個子大英雄”,親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九死一生,多次榮立戰功,被授予“一級人民英雄”“全國戰斗英雄”等榮譽稱號。1949年10月1日,他作為英模代表,受邀參加了開國大典,70年后,他又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替犧牲的戰友們給國旗敬個禮。
“島雖小,它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江蘇灌云縣開山島,守島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為國守島32年,每一天國旗都在這里升起。
2018年亞運會,孫楊在200米自由泳決賽中摘金,頒獎儀式上國旗意外掉落,孫楊立即要求工作人員重新整理國旗,再次進行頒獎儀式。同是2018年,國慶節,一個小小的身影在網絡走紅,4歲的楊爍臣正唱著歌,當他唱到“向著國旗敬個禮”時,自覺地向國旗敬了個禮。
行進中的國旗護衛隊,遇到一面掉在地上的小國旗,升旗手袁晉爽迅速彎腰撿起繼續前進,這一“彎腰”帥倒無數網友。
常年駐守在海拔4200多米的青藏高原巴塘草原的玉樹騎兵連軍馬勤務班,嚴格堅守一日生活制度,每日舉行升旗儀式,把老高原精神鐫刻在巴塘草原。
在新疆庫爾勒“國際軍事比賽—2019”賽場,中國、伊朗和津巴布韋,在“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單車賽中,展開激烈角逐,中國隊以包攬小組賽前三名的成績,榮獲8月4日小組賽團體第一,“中國紅”在賽場上永飄揚。
呵護五星紅旗、捍衛五星紅旗,是畢生情、是舉國志。“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不只是一個帶來了互聯網互動話題的超高數字,也不只是一次深沉情感的集中釋放,而是陳述著鐵一般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需報名、不用動員的護旗手,我們護國旗、護國徽、護國家,我們護國如同護家。一句“我是護旗手!”讓志同道合者看見了彼此,讓心有此情者拉緊了雙手,讓擔當重任者聚攏了肩頭。一個“護”字里,容納萬般情懷,有關鍵時刻撲上去的“護”,有尋常歲月里靜靜的守“護”。無論當面致敬還是心中思念,都是鮮活的“護”、真實的“護”、有力的“護”。無論在高山之巔,還是在海島之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就是對我們的召喚,永遠是我們的驕傲!
“中國紅”是榮耀:為國爭光是軍人無悔的承諾
軍人給人印象都剛強不屈的,而軍人到了現代,分工也都各不相同,除了普通士兵外,有一種軍人是備受大家羨慕的,那就是國旗手,他們負責升降國旗,那一刻是備受矚目的!而除了國旗手之外,就是三軍護旗手,除了身高外,長相也極為英俊。馬常利被認為是“最英俊的護棋手”。還被網友評選為“閱兵村第一帥”!第一次知道馬常利,是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那時候他是擔任抬旗手的任務,面對莊嚴的國旗,和嘹亮的國歌,這位軍人的熱淚忍不住在眼眶打轉,飽含深情,熱血而堅定,加上英俊的面龐,被當時美國五大電視臺之一的NBC電視臺給了一個超慢的鏡頭轉播到美國,然后美國的女性迅速被吸引,在美國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美國有5000萬女性對他瘋狂不已。
走紅美國的時候,馬常利還是過著自己的軍人生涯,從不參與各種活動。事件平息后,2009年的60周年大閱兵,他以空軍護旗手的角色,再次被拍攝到,這下在我國網絡上也開始流傳,成為了“兵哥哥”的代言人,受到無數少女青睞。當時的他已經32歲,但眼睛里還是充斥著少年熱血,一如既往的低調!
2015年,在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7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被網友稱為“世界最強男子天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以挺拔的身姿和昂揚的精神風貌亮相莫斯科紅場。擔任此次儀仗方隊軍旗組護旗手的是濰坊帥小伙張洪杰。
張洪杰在1998年便被選入三軍儀仗隊,曾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上擔任海軍護旗手。
國旗作為整個方隊的靈魂,要求護旗手在整個前進過程中都要保持國旗的平穩前行,濰坊小伙張洪杰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他手擎長3.33米、重7.6斤的玻璃鋼旗桿出現在眾人眼前,英姿颯爽,盡顯中國軍人風姿。
根據他父親張清海介紹:“當年他第一次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慶閱兵的時候,還只是個18歲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而今已成為執行過澳門回歸、奧運會開閉幕式等數百次重要禮賓、禮儀任務的儀仗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閱兵訓練中,28歲的他不僅是護旗手,還是教練員,護旗方隊第一個排面就是他訓練出來的。
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靠的全是張洪杰自己的勤奮和刻苦,2015年,作為紅場閱兵的護旗手,他已經有34歲“高齡”,還能和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年輕人一起為國爭光,榮耀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辛苦付出,這些年,他光訓練踢破的馬靴就得有幾百雙,走過的路可以繞地球十幾圈了。
在這次紅場閱兵中,中國儀仗隊的步伐為每分鐘116步,每步是75厘米。張洪杰在當初訓練時,在地上畫上間距75厘米的格子,來回練習,直到每一個抬腿都分毫不差。這還不算,睜著眼睛練習得沒問題了,還要閉上眼睛反復練習,一直練到閉著眼睛,同樣可以走出分毫不差的步子,這才算過關。為保持旗桿不晃并避免旗纏在旗桿上,他往旗桿里面填了綁腿沙袋里的鐵砂,但第一次舉著這個30多斤重的“定海神針”走了30米,就再也邁不動步子了。盡管四肢異常酸痛,張洪杰還是不斷自加壓力,最終出色地完成了本次任務。
在張洪杰眼里,三軍儀仗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非戰爭時期,三軍儀仗隊就是中國軍人的象征,在重大的國事活動中,三軍儀仗隊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展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光輝形象和中國軍人特有的精神和尊嚴。他在總結訓練生活時曾概括道:“軍旗下,歷經春夏秋冬;閱兵村,苦戰嚴寒酷暑;汗水中,凝聚戰友情深。”在張洪杰心里,守護國旗就是守護軍隊,守護祖國。
師范路以北無影山東路,兩旁的槐樹整齊劃一,不疏不密,它們像待閱的儀仗兵一樣筆挺地站在道路兩邊,沿著“槐樹方隊”來到怡園小區。在這里,家人拿著厚厚的照片和證書講述張天龍的成長故事。
2015年,濟南小伙兒張天龍作為一名空軍護旗手亮相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驗。
張天龍,1米88的身高,80公斤的體重,標準的國字臉,1988年出生在濟南市天橋區一個普通家庭。張父介紹,他的父親是一名抗戰老兵,多次拿過軍功獎章,他自己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在老一輩的影響下,孩子從小就夢想著當兵,他喜歡各種跟軍人有關的東西。”
2006年,張天龍剛踏入大學校園不久,正好趕上部隊招儀仗兵,出色的身體條件讓招兵的人一眼相中了。在訓練軍刀禮時,張天龍為達到訓練要求,他每天重復“拔刀、撇刀、立刀、托刀、舉刀、刀入鞘”這六個系列動作,做數百次以上。在與隊友的對抗中,張天龍蒙眼完成系列動作時間為3秒。其中“刀入鞘”的環節是最為重要且難度最大。“這個動作要瀟灑漂亮,眼睛必須緊盯前方不能看刀,剛訓練的時候,經常把刀刺到自己手上”。
“別看訓練場上他那么認真,每回回家探親的時候還是像個孩子一樣。”張母說,孩子入伍快10年了,不論回家探親,還是打電話給家人,每次他都說在部隊很好。“他從來沒說過訓練有多苦多累。在我們面前就是一個陽光男孩兒。”
鎮定自若、處事不驚是張父對自己兒子的概括。“他的這種超強的心理素質,是立足儀仗隊的重要基礎之一。”
2007年,張天龍在結束新兵連的訓練后,由于成績優異,可以選擇報考軍校。然而每天的早操、軍事訓練、定時站崗充斥著他的生活,幾乎沒有時間靜心看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張天龍每天做好計劃,把每件事情安排得有條不紊。經過不斷努力,終于如愿考上軍校。
在張父的記憶中,張天龍和隊友第一次得知要參加高級別的司禮任務時,周圍不少隊友表現出緊張,在執行任務前的訓練時,會出現一點失誤。而張天龍泰然處之,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去執行任務。“2008年,我去看他時,教導員稱他心理素質極為穩定,‘不怯場,臨危不懼’。”
2013年,張天龍作為參賽選手第一次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第七套欄目舉辦的《誰是終極英雄》。據了解,該節目是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中心推出的一檔軍旅真人秀節目。比賽中,面對強勁的對手,緊張的比賽氛圍,他甚至跟女評委老師開起玩笑說,“我跟戰友都沒有女朋友,還得等您給介紹一個呢”。
先天條件的優勢與訓練場上的揮汗如雨讓張天龍力壓群雄,很快脫穎而出。目前,張天龍已經成了執行過200多次重大任務的儀仗兵。
張天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的成員后,因成績優異,2007年,他考上了石家莊陸軍學院,經過兩年的學習,畢業后回到了儀仗隊被重點培養。2010年至2013年在儀仗隊擔任了新兵連的新兵隊長,隨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一中隊排長兼儀仗司禮任務陸軍分隊長。
2013年9月16日的墨西哥獨立203年閱兵慶典上,張天龍作為分隊長代表中國率領24名儀仗隊員克服多方面困難,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了墨西哥憲法廣場。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首個公祭日儀式上,張天龍帶隊獻花圈。2015年5月9日,他作為“三刀客”之一的“陸刀”參與紅場閱兵。
張家人介紹,這幾年張天龍共獲得兩次個人三等功,還有其他各種榮譽,“家里的證書和獎章都快能裝滿一個行李箱了”。
“中國紅”是傳承:上陣父子兵,兩代擎旗手
中國建國以來歷次“大閱兵”,哪一屆最為經典?若問想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說是1984年“大閱兵”。這一屆閱兵,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此次閱兵是中斷25年以來首次舉行大閱兵。除此之外,此次閱兵步兵方針,大多都是南疆前線下來的老兵,眼神犀利霸氣,劈槍動作更是一絕。眾所周知,閱兵方陣前邊是三軍儀仗隊,在大家觀看“84年大閱兵”紀錄片的時候,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排頭兵”。
而這個威風凜凜的三軍儀仗隊排頭兵,就是堪稱“天下第一兵”的程志強大校。程志強大校生于建國后,是山西一個窮孩子出身。1970年入伍,憑借自己的才氣做到了參謀長。他在1984年大閱兵的時候,光榮地擔任了三軍儀仗隊護旗手,犀利的眼神,強勁有力的正步,給世界展現了軍人良好的精神風貌。
鮮為人知的是,程志強在擔任三軍儀仗隊之前,進行了十分刻苦的訓練。他為了練好眼神,可以對著鏡子瞪一小時。不為別的,就為了練出犀利的眼神。“儀仗隊軍旗,看似是軍旗,其實當軍旗展開的時候,必須保證軍旗要迎風飄揚,威武霸氣。”因此身為擎旗手的他,就這一個簡單的動作,都要經過成千上萬次訓練。
他對軍隊的熱愛,已經深入到了身體里的每一個部分。他從軍27年,休息時間不超過60天,甚至自己結婚都沒能趕回去。結婚一輩子只有一次,可是程志強缺席了,可想而知他為了熱愛的事業,付出了多么大的犧牲。他的努力讓他經歷了許多共和國歷史時刻,比如香港回歸,負責交接儀式的便是程志強大校。我們驚艷于2008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而歌”,卻不知道這個節目的編排背后,是程志強大校多少日日夜夜的辛苦勞作。這位三軍儀仗隊的“護旗手”,不僅能夠守護軍旗,還能寫出一手好書法,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書畫院院長”。
就是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兵,一位甘于奉獻、敢于犧牲、長于業務的“一級軍士長”,在軍中受人愛戴。雖然身為大校,可是在士兵眼里他就是“一級軍士長”,當之無愧的“兵王”,“天下第一兵”的美譽對他來說實至名歸。
2009年國慶,他的女婿——三軍儀仗大隊二中隊中隊長朱振華,接過岳父程志強手中的軍旗,引領受閱方隊,再次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國慶閱兵中,護衛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是陸海空三軍儀仗隊,行進在儀仗隊最前面的是有著軍中“受閱第一人”榮譽的朱振華。
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前方,是由陸海空三軍各一名隊員組成的軍旗組,軍旗手兩側各有一名護旗兵。高擎“八一”軍旗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朱振華。能成為第一個走過天安門的人,他憑借的是四百余次執行儀仗司禮任務無差錯的過硬素質。通過諸多關口的嚴格篩選,朱振華最終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朱振華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大隊,組建于一九五二年。五十七年來,這支隊伍圓滿完成了三千多場次迎接外國元首、外軍高級將領的儀仗司禮任務。見證了一個個重大歷史事件:上世紀五十年代,迎送金日成等第一批訪問新中國的外國領導人;七十年代,迎接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總統尼克松;八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儀仗司禮任務也一年年增多,從一年幾十次增加到最多時的一百六十四次。一九九七年、一九九九年,他們親手把五星紅旗第一次升起在香港、澳門的上空。2008年,他們又第一次在中國升起奧運會旗幟……
然而要當好儀仗兵,幾年下來在訓練場上就要踢破幾十雙馬靴,踏掉幾十公斤鞋釘,走的路都可以繞地球幾圈,揮灑的汗水用噸計。在儀仗隊的官兵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訓練場只有一百多米,但作為儀仗戰士卻永遠走不到頭”。
能夠在閱兵式上“完美無瑕”,就要在閱兵村里“吃盡苦頭”。“要做到順風不快,逆風不慢,側風不晃”。克服風力影響,保持穩定性是最要緊的事。為了保證掌旗動作穩定,朱振華想盡辦法進行負重練習,增強臂力。水壺被他當成了輔助工具,他把水壺裝滿了水掛在旗桿上,開始是一個,后來掛兩個、三個,負重達十公斤。直到動作完全定型為止。每到刮風下雨、別人往休息區、宿舍跑時,他卻帶著旗組在風中訓練穩定性……
熟悉朱振華的隊員這樣說道,每天幾百次的甩旗動作,使得朱振華背部肌肉痙攣,收操后要兩個人幫忙才能把訓練服從身上脫下來,晚上睡覺只能趴著,就連寫字握筆都非常困難,以至于吃飯時只能用勺子幫忙。
在高強度的訓練中,朱振華硬是把不銹鋼防磨旗桿握變了形。狂風中,朱振華頂風舉旗行進,穩穩地保持著標準前傾四十五度角,紋絲不動。
能將朱振華“雕刻”得如此精美,還要得益于軍中的“傳幫帶”。在閱兵村,經常上演的一幕就是程志強抽空向女婿傳授掌旗要領,苦練“內家功”。熟悉他們的人都知道,程志強給女婿開的“小灶”,是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與汗水,以及絕不能出錯的死命令。程志強對朱振華說得最多的是:軍旗手代表著三軍的形象,肩負著人民的期待,責任重大,咱們走一百步不偷半步懶,走一百米不松一口氣!在閱兵村,“一家人”傳承的不僅是訓練的“絕招”,更有對黨、對祖國的忠誠。
守護國旗,不僅是護旗手的責任,更是扎根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信仰,愛國是流淌在我們骨子里的信仰,平凡的我們因守護五星紅旗而驕傲,因五星紅旗高高飄揚而自豪!(韓夢宵)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