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臺沿海扎實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高水平建設長三角最美“綠心”,持續打造條子泥的美麗灘涂風光,守護這方候鳥天堂,繪制了一幅萬物和諧、綠色發展的生態畫卷,努力讓美麗海灣成為東臺的嶄新名片。在近日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首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中,條子泥岸段成為全國四強、江蘇唯一的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條子泥位于江蘇省中部,因港汊形似條狀而得名。是全國首家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泥質潮間帶濕地、規模最大的輻射沙脊群,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擁有壯觀的一線潮、神奇的兩分水、淤泥質海灘和鮮紅的鹽蒿地,也是全球九大鳥類遷飛區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每年吸引“鳥中大熊貓”——勺嘴鷸等全球千萬只候鳥到此棲息、換羽。
堅持濕地保護,彰顯“自然美”
2011年,東臺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嚴禁化工等污染項目進入沿海地區的議案》,明確凡化工項目一律不引,凡未通過安全環保評估項目一律不建,將高能耗、高風險、有污染的項目一律拒之門外。2019年,鹽城市政府設立條子泥濕地公園,明確規劃、保護、科普及管理機構,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營造優質的水禽棲息地,建立優良的濕地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實現條子泥濕地的“藍碳”功能。2019年6月,鹽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進一步加強黃海濕地的保護,維護黃海濕地生態功能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條子泥等黃海濕地資源保護。條子泥是緊靠陸地的沙洲,潮差大、潮流強,潮水中含沙量大,淤蝕變化快速,從空中看去,大大小小的潮溝猶如規模龐大、形態萬千多變的“潮汐森林”。為有效保護這特殊的自然景觀,明確海域使用不得觸碰條子泥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紅線。此后,沿著綠色發展的路徑,東臺大力推動產業向“高輕新智綠”轉型,全力推進“全域零化工”,花大力氣進行退漁還濕、生態修復,歷屆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在區域競跑的賽道上,東臺綠色生態的身影愈加顯豁。
注重物種保護,突出“生態美”
條子泥向海而生,因鳥聞名,有著“鳥類國際機場”之稱。通過退漁還濕、整治互花米草、完善保護機制等措施,維持了條子泥淺灘植物、軟體動物與魚類等生物多樣性,全球最大的淤泥質海灘更利于多種生物的生存,實施“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帶生態修復,維持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吸引了410多種數百萬只鳥類在此駐足、停歇、繁衍。其中23種受威脅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物種名錄。近年來,觀測數量還在呈明顯上升趨勢。2021年10月初,棲息地鳥調數量13萬只,比2020年凈增3萬只,觀測到的鳥類種群新增22種。其中,小青腳鷸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全球瀕危物種,之前調查顯示種群數量在400到600只,2020年在條子泥發現了1150只,2021年發現1164只,連續兩年刷新觀測記錄。條子泥野生麋鹿種群從無到有,2020年首次發現50多頭,現在擁有300多頭。世界上僅存400多只、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勺嘴鷸超過50%在條子泥覓食、換羽,停留長達3個月,與丹頂鶴、麋鹿并稱鹽城“吉祥三寶”。
2021年10月8日至10日,央視3道新聞頻道面向海內外、連續三日直播推出特別節目《尋找勺嘴鷸》,條子泥濕地火遍全球。加強沿海灘涂濕地保護,突出抓好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建設,3700畝堿蓬“紅地毯”杜絕一切開發利用,切實保護“潮汐森林”自然景觀,最大限度發揮條子泥濕地“固碳”功能。深秋時節,在重重露水的浸潤下,堿蓬一次次被潮水淹沒,不斷吸取土壤與海水中的鹽分,愈發鮮紅,密密層層,仿佛給黃海灘涂鋪上了一層紅地毯。從空中俯瞰,碧水蜿蜒,灘涂似火、似朝霞,形成了一幅旖旎絢爛的畫卷。
強化管理提質,增添“人文美”
在全省率先編制濱海濕地修復規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9%、居全省第一。投入7000萬元拆除蹲門圍墾養殖區所有地面構筑物,退漁還濕17000畝,為鳥類棲息繁衍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對標世界級景區高標準打造,劃定觀鳥、漁趣、踏海體驗和鳥類保護四大功能分區。合理布局4個海岸驛站,打造20米高觀鳥塔,建設鳥類博物館、勺嘴鷸主題館,讓“珍稀鳥類、輻射狀沙脊、黃海海波”最美風景盡收眼底,成功創成4A景區。成立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組建管理隊伍,實現網格化管理。安裝14處監控設施,與公安部門聯網,實現“人防+技防”的防控網絡。發放濕地保護、愛鳥宣傳單,聯合公安、邊防開展不定期夜巡,對發現的有可能影響濕地管護和鳥類安全的行為及時糾正。2016以來,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在條子泥海域增殖放流大黃魚、半滑舌鰨、黑鯛,分別占全省放流總量的17%、10%、9%。放流文蛤種貝累計約350萬粒、各類海洋生物苗種3億尾。整治梁垛河閘下游500畝互花米草、修復濕地,對條子泥東側堤外灘面互花米草進行人工割除干預,整治面積12000畝。通過多年連續整治,條子泥在最大化保持原始風貌的同時,也在人為的正向干預下,不斷提升生態、人文功能。
突出文化交流,實現“品牌美”
通過實施微地形改造、裸灘濕地恢復、生態環境整治并實行封閉管理,打造了720畝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為水鳥提供安全的休憩空間,吸引了各類鸻鷸及其他水鳥,被央視稱贊為自然遺產生態修復的“中國樣本”。在2021世界生物多樣性大會上,成為全球“基于自然生態修復100+特別推薦案例”核心內容。中國新聞、今日環球等多欄目多頻道重點報道,微博熱門話題全網觀閱量超1.4億,甚至成為實時熱搜,網友紛紛轉發點贊。與復旦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共建東臺復旦濕地保護聯合創新中心、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東臺研究基地和勺嘴鷸保護聯盟秘書處,開展濕地保護、鳥類遷飛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等工作。2021年6月,來自國內外的水鳥生物學生態學、海岸帶綜合管理專家共同制定出全球第一個高潮位棲息地管理實施細則——《720畝高潮位棲息地管理實施細則》,10月13日在《焦點訪談》做了專門報道。
條子泥所在地是新中國海上武裝的誕生地,中國人民海軍的“起錨地”。新時期將條子泥的生態保護工作與傳承紅色文化、紅帆精神融為一體。深度挖掘紅帆精神、漁號子特色,制作專題片、創作主題歌、舉辦攝影展,組織“觀鳥季”“愛鳥周”等活動,引導公眾走進海灣資源、了解海灣功能、參與海灣保護,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親水、親海、親近自然的空間,讓公眾享受到“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立足生態資源稟賦,促進“生態+康養、體育、農業”等業態融合發展,舉辦半程馬拉松、濕地騎行、足球籃球等賽事活動。全國鐵人三項公開賽、乒乓球全國邀請賽等國家級賽事在條子泥舉辦。(記者 周正生 通訊員 單中華 攝影 常浩月)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