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7:33,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OS-X火箭“重慶兩江之星”在中國西北某基地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用火箭,其首飛成功引起了廣泛關注,也讓創始人舒暢獲得了很多掌聲。
首飛成功后,舒暢比之前更加忙碌,各種調研、考察以及媒體的采訪接踵而至,“首飛成功是商業火箭的從0到1,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創新從0到1”。近日,舒暢在北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于夢江
舒暢定了個規矩,在公司不允許叫“總”,而是直呼其名,誰稱呼其為“舒總”,就要在公司群里發紅包。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兼CEO,舒暢沒有給自己單獨設一間辦公室,而是和其他員工一樣,在偌大的辦公區中有一個小小的“格子間”。這名32歲的年輕人有著過硬的技術功底、理科男的縝密邏輯、良好的口才以及毫無架子的真誠。
大學曾創業做外賣平臺
“我們要打造的就是平等、有話直說的文化。”舒暢認為,創新是商業火箭公司的生命,而創新從一開始就是容易被質疑的,所以要鼓勵大家把觀點亮出來。因此只有當整個公司形成一種保護“有話直說”的氛圍,大家才會敢把想法說出來。
在2015年創建公司的時候,舒暢年僅29歲,為什么是他?為什么要造火箭?這還要從舒暢在大學時期就種下的創業夢說起。
舒暢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飛行器設計專業,因為覺得設計戰斗機特別酷炫,所以他學的是戰斗機設計。大學時代的他學習很刻苦,那時候他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經濟、歷史甚至包括醫學等各種書籍都看。
“坦白說那時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適合做什么,所以才天天看書。”舒暢認真剖析自己:有理工男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善于言辭、善于跟人打交道,綜合素質較好,最后得出結論:“我是適合創業的。”在大二下學期,舒暢確定了自己要創業,并立刻開始嘗試。
第一次創業是做夏令營,舒暢將高中母校和北京高校的資源聯合起來,做的夏令營活動取得了成功。后來,舒暢又發現了大學生對外賣的需求,很多學生認為外出吃飯浪費時間,如果給他們送餐并加上一些跑腿費,他們是愿意接受的。在對大學生外賣需求市場進行了調研之后,舒暢從老家拉來了一些朋友,跟著自己創業送外賣。
“那時候還不懂互聯網,就靠著小靈通,接到訂單再去買去送,每一單加一兩塊跑腿費。”做了一段時間,舒暢發現,做不下去了。他認為,這次創業失敗是輸在了自己能力不足,不懂互聯網,不懂融資。但這次經歷讓舒暢堅定了創業的決心。
本科畢業后,為了彌補自己不懂經濟不懂投融資的“短板”,舒暢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攻讀經濟學碩士,在北大讀碩士期間,舒暢熱衷于去報告廳聽企業家們的演講,在激勵自己的同時努力獲得創業所需要的資本和資源。
商業火箭從0到1
碩士畢業后,舒暢進入了航天科技集團,主要負責產業投資。2014年底,國家下發文件允許社會資本進入衛星研制領域,“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商業航天的政策窗口逐步開啟。舒暢敏銳地嗅到了商業航天的風口,他想要投資一家民營航天企業,但找了一圈后發現,市場上并沒有這樣的公司。“我為什么不能自己來干?”
2015年8月,舒暢開始組建團隊。如今舒暢公司的總裁馬超是舒暢在北航的師兄,也是他的輔導員,博士畢業后便進入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一直從事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三十出頭已經是單位重點培養的年輕領導干部。馬超對舒暢要自己造火箭的計劃很認同,但由于自己手中做的事情也很有成就感,因此一開始拒絕了舒暢。
最終讓馬超下決心加入的反而是困難和挫折,很多人對舒暢要自己造火箭不屑一顧,“不要拿美國來對比,國情不同,中國不可能造出私營火箭”。這刺激了馬超,他跟舒暢說:“以前沒覺得這件事多有挑戰,現在我們非得把這枚火箭打上天不可。”
如今,舒暢的團隊已有120多人,大多數都是85后,舒暢求才若渴,公司仍在大量招人。“我們需要聰明人,因為愛動腦筋的人總是不斷有創新的點子。”讓舒暢最為感動的是,一位同事曾經拉著他的手說,“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我一定會跟著公司走下去。”
走自主研發的路
火箭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組建團隊后,舒暢最大的難題就是融資。“一聽說我們要造火箭,一些人甚至把我當成騙子”,談起早期融資的經歷,舒暢坦言碰了很多釘子。“那時候我才29歲,還長著一張娃娃臉,說要在中國造商業火箭,別人覺得不靠譜也屬正常”。舒暢坦然回顧著那時的窘迫,“好在我們每個階段都熬過來了”。
公司成立之后,舒暢帶領團隊立刻著手做方案設計然后進行認證。他們認為,“穿新鞋,走老路”將是商業航天的末路,舒暢決定走自主研發的路,這意味著長時間的付出。而首飛火箭上的“黑科技”就是對團隊付出最好的回報,“發動機、綜控機、無線通信、飛控軟件等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可以說,火箭上的心臟、大腦、小腦都是我們自己掌握的。”
首飛前半個月,核心研發團隊已進駐發射基地,開始進行高強度的準備工作,半夜下班甚至通宵都很平常,其間一位同事過生日,當大家把生日蛋糕推出來的時候,這位同事流鼻血了。首飛成功后,研發團隊所有人都哭了,自己造的火箭飛上了天,這種成就感無與倫比。
舒暢對公司名字好不好非常在意。當初在給公司起名時,舒暢左思右想,有一天晚上舒暢躺在床上,手里有本書,是風靡創投圈的《從0到1》,書中認為,必須要有夢想,要不斷創新,讓未來與眾不同并且更加美好,從0到1,才能創造無限的價值。
舒暢當時就決定了公司的名字——零壹空間,做中國商業火箭的從0到1,做商業火箭創新的從0到1。有了這個想法后,舒暢大半夜興奮地給好多人發了微信,問他們對這個名字的看法,有很多人覺得不錯,也有建議他,蘋果公司這么牛,你不如叫梨公司,很有特點也很容易記住。但舒暢認為,名字原本沒意義,因為公司有價值才得到大家的認可,名字才有價值。“把本來沒有意義的名字變成大家都認可的名字,作為創業者很有成就感。”
讓火箭成為交通工具
首飛成功后,有人稱這是“中國版SpaceX”,舒暢則認為,自己走的是一條和SpaceX差異化發展的路。“我們現在做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主要是針對500公斤以下的小衛星,SpaceX針對的是一噸級以上的大衛星。”
目前舒暢公司有M和X兩個系列的火箭,M系列運載火箭為小衛星客戶提供發射服務;X系列火箭是為航空航天技術驗證量身打造的專用飛行試驗平臺,成功填補了我國在航天飛行試驗專業、開放、低成本的助推火箭的空白,全面助力航空航天前沿技術實踐與轉化。舒暢告訴記者,今年公司至少還有三次火箭發射計劃。
實際上,舒暢更想做航天領域的華為。“這符合中國國情,我們不造夢,我們是實干派,希望能實實在在改變很多人的生活。”
對大眾而言,火箭發射、航空航天神秘而遙遠,發射商業火箭能給大眾帶來便利嗎?對此疑問,舒暢舉例解釋,比如火箭發射衛星信號,解決了飛機、大海中上網的問題,這是目前已經實現的。“再大膽一點設想,一枚火箭從北京飛到廣州大約只需要20多分鐘,如果我們把成本降下來,火箭能不能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舒暢堅信,未來取代飛機的一定是火箭,不斷的創新將帶來變革。
為了實現夢想,作為創始人的舒暢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每天18小時,一周六天都是處于工作狀態,還經常飛來飛去出差。在舒暢辦公桌的最顯眼位置上擺放著他們自主研制的火箭模型,在模型旁邊,是一家三口的照片,舒暢抱著女兒,緊挨著太太,笑容燦爛。
“前幾天在天橋下有一個可以上臺唱歌的活動,4歲的女兒不敢上去,我就上去唱了,唱完再鼓勵她。”盡管因為工作太忙陪伴女兒的時間不多,但舒暢盡量讓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有一個為夢想努力奮斗的爸爸,我希望她能感到驕傲。”
對話
5~10年在細分領域成為龍頭企業
廣州日報:怎么看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前景?
舒暢:2015年是我國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成立了若干家衛星公司、火箭公司,行業現在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公司的衛星還沒來得及上天,火箭還沒拿出產品,與國外差距很大。
但我國商業航天的前景很好,我國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人才優勢,工程師紅利,而且軍民融合的政策給商業航天很好的土壤,資本、人才、政策都有利于行業發展。以我們公司為例,雖然我們比美國的SpaceX公司成立晚13年,我有信心再過5到10年,可以拿出一些產品跟他們一較高下,在細分領域獲得龍頭地位。
廣州日報:你對年輕人創業有什么建議?
舒暢:自帶夢想和情懷的創業,能夠激勵很多年輕人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F在我們的創業氛圍很好,因而年輕人更要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未來會有很多新技術,新變革,一定會有大量的人來質疑,希望年輕人能堅持夢想,把科技創新做到新的層次。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