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橋華北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交路建華北公司”)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是中交路建旗下的綜合性工程公司,是中國交建重要頭部三級工程公司。公司年開發能力200余億元,年施工生產能力80余億元,業務范圍覆蓋公路、鐵路、市政、房建、生態環保、儲能基建等業務類別,橫跨全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3年新一輪國企改革拉開序幕,一體推進“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對標世界一流價值創造行動”以及“公司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行動”,“改”的體系和“能”的量級不斷升維,公司榮獲“中央企業先進集體”,連續兩年獲評“中交路建改革A級企業,改革先進單位”,“中交集團TOP20三級工程公司”。
一、強化轉型升級,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
華北公司在十四五規劃中就提出了構建“兩主兩培,差異發展[1]”的產業布局體系,并持續踐行這一戰略規劃。一是 聚焦主責主業持續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公司直面市場競爭,全力做大現匯項目基本盤,2023年公司中標現匯新簽合同額126.36億元,完成目標值95億元的133%,占總新簽合同的92%;其中,“大交通”領域中標75.68億元,“大城市”領域中標60.78億元。公司順利獲取公路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成功晉級入列行業第一梯隊,為公司提升在“大交通”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拓寬了市場空間。2023年公司自有品牌中標率達28.24%,“一利五率”實現了“一增一降一穩兩提升”的良好態勢;成功孵化青島公司,實現公司的裂變發展,為中交路建做大規模貢獻力量。公司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初顯成效,運營質效持續改善,不僅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也成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二是大力發展戰新產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公司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發展目光聚焦于清潔能源方向,積極布局儲能產業。成立“新能源業務中心”并配備了相關人才,為開展此項業務做好組織準備;同時,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課題研究小組,組織召開“儲能產業發展專項方案座談調研會”,開展儲能產業發展專項研究,力求從宏觀把握該產業基本發展規律和趨勢;技術中心帶頭成立“抽水蓄能”等5個新業態技術攻關小組,確保及時掌握行業前沿科技,儲備一批具備前瞻性的超前技術,為公司戰新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公司還相繼獲取電力、機電工程施工總承包資質,為進軍戰新產業做好資質準入準備;此外,公司還積極進行相關專業人才的引進、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開拓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2023年,公司三新產業營收占比達18.02%;2024年1月,成功中標“大同市云岡區150MW/15MWh獨立儲能調頻項目施工(EPC)總承包”,合同額11.8億元,為公司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三是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公司聚焦主責主業,更加注重“做強”和“做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積極開展“快速化、綠色化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把其作為十四五戰略新選擇下核心能力打造的新路徑。在承建的濟南地鐵四工區,引領全線率先提出異形墩身鋼筋整體綁扎+前場整體吊裝工藝,將“荷花墩”墩身鋼筋綁扎環節從“串行”改為“并行”。在同等投入情況下,一個“荷花墩”墩身鋼筋平均3天就能完成綁扎工作,大大縮短了鋼筋的施工周期。基于此開展了《城市軌道高架橋“Y型”橋墩快速化施工技術研究》;在承建的遵秦B9項目,公司深入研究多元固廢半剛性基層材料配合比優化設計方法、力學性能及抗裂能力評價,建立了一種綠色環保的新型道路半剛性基層材料技術體系,適應了當前綠色環保、低碳減排形式,提升了路面固體廢物有效利用,達到了延長路面使用壽命和降低路面建設和維護成本,基于此開展了《鐵尾礦粉在高等級公路基層中應用的關鍵技術研究》,該研究的相關技術成果經評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科技創新驅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公司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開展產學研合作,成立科技創新工作室,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優化體制機制支撐技術研發。 公司研發投入強度持續保持在營收的0.1%以上,2023年在研課題獲路建資金支持220萬元,同比增加30%。公司持續健全管控體系,修訂完善了《華北公司科技研發項目管理辦法》,提出了科研項目全周期進度追蹤機制,確保了科研項目的既定研究成果逐項高質量完成。增設“企業技術中心”,負責公司的科技研發全過程管理、公司技術專家管理等工作,建立專業技術序列人才晉升機制,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和優秀科技成果的獎勵力度,2023年度共下發科技獎、專利、工法等方面的申報獎勵184萬元,同比增長20%。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訓,聘請專業機構、行業專家對專利點挖掘、專利交底書編寫、技術標準立項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專項培訓,公司目前共有授權專利658項(其中發明專利57項,實用新型專利601項)、參與的4項國家及地方標準已發布(其中國家標準1項、地方標準3項)。二是融合產學研深化科技成果應用。 公司先后與大連理工大學等9家行業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了“優勢互補、分工明確、成果共享”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均已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實際應用,解決工程一線施工難題,給公司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與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共同研發了“復雜環境下風積沙峽谷區多矮塔斜拉橋施工關鍵技術”,研發了寒區水庫棧橋抗冰設計計算方法和防護技術、風積沙地區水泥旋噴樁帷幕式鉆孔護筒技術、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溫流耦合溫控技術,解決了寒區水庫冰荷載對結構物的影響、風積沙岸坡注漿加固技術、大體積混凝土通水冷卻方法等諸多難題;與長安大學共同研發了“隧道排水系統結晶風險及控制技術”,通過分析隧道排水系統長期結晶的影響因素,提出了長期結晶趨勢估算公式,建立了結晶監測及分級預警評價機制,優化了排水系統管體結構,研發形成了隧道排水系統阻垢除垢技術,形成了隧道排水系統綜合防結晶技術。三是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結構升級。 公司通過模塊化配置、專業化發展、扁平化管理、一體化運用等方法,從科研策劃、科研項目管理、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團隊培育、科技成果產業化五個方面協同部署重點科技創新任務,以公司技術專家領銜,依托承平路面項目、王官黃河大橋項目、平昭項目等特色項目,成立多個專業創新工作室,如路基路面施工技術創新工作室、地下工程施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特色橋梁施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等,進一步加強公司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公司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建設。依托企業技術中心,圍繞生產經營實際和戰略需要,針對主營業務,公司堅持以科技創新、科技研發為指導,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管理工作經驗,形成了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深化制度改革,實現人才市場管理
華北公司緊緊圍繞總體發展思路,做精做細三項制度改革文章,積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實發揮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牛鼻子”作用,加快推進符合市場化的選人用人機制,打造公司高素質干部人才隊伍,高質量推進改革目標任務落實落地。一是收入能增能減方面 。全力構建項目全周期績效考核體系。圍繞項目施工中、階段性成果和完工后三個周期,從頂層設計出發,搭建項目月度、年度、全面三大績效考核體系,在用數據說話的基礎上,讓效率和價值為業績賦能,使業績考核更加科學和合理,讓績效結果兌現績效工資更精準、更高效。2023年月度績效考核達標項目累計106個,年度考核達標項目14個,全面績效考核達標項目6個,各類績效分配6000余人次。同時,公司也在不斷探索多元化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年度業績突出的項目團隊和作出卓越貢獻的優秀個人進行獎勵力度。同時,積極推進總部薪酬分配差異化和精準激勵機制。以公司年度考核指標為牽引,聯動部門年度業績指標和員工個人工作業績、能力、作風,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指標,堅持績效薪酬與績效結果剛性兌現,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2023年總部中層干部績效薪酬倍差達2倍以上,同職級員工績效工資高平差達1.2倍以上,也在職工中樹立起“效益增工資增、效益降工資降”的觀念,推進企業發展與職工收入良性循環。二是干部能上能下方面 。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分解經營班子3年任期制契約化任務目標,與領導人員簽訂了崗位聘任協議、年度業績責任書、任期業績責任書,破除“鐵交椅”,打破“大鍋飯”,充分激發出經理層成員的活力和創造力。同時,積極完善公司中層干部年度目標責任書指標制定及責任簽約工作,簽訂協議比例為100%,有效強化了對經理層和中層干部的激勵約束。基于能力、業績和潛力,繪制九宮格人才發展地圖,實施分層分類人才盤點,通過科學的評價和盤點,初步建立人才業績檔案模型。通過收集中層干部、部門關鍵崗位的基本信息、業績信息、測評信息,結合制度規定,對于連續兩年排名二分之一的中層正職、排名末位的中層副職,開展誡勉談話;對業績差、測評低的中層干部進行崗位調整,使干部職工末位調整舉措得到不斷完善。三是員工能進能出方面。 公司全面推進用工市場化,從源頭提升引才質量,前瞻性優化公司未來人才結構。實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招聘機制,明確招聘工作流程,規范工作程序,嚴肅工作紀律,進一步加大公開透明、擇優選用的市場化招聘力度,提升人才資源配置效率。2023年公開招聘新入職員工100人,其中校園招聘70人、社會招聘30人,公開招聘比例達到100%。秉持“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則,完善進入機制,優化使用機制,健全退出機制,實現員工能進能出”的工作要求,健全勞動合同管理臺賬及續簽流程,加大勞動合同試用期和合同期滿考核力度,勞動合同簽訂率達100%,市場化退出率符合考核標準。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