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消費者對食品營養健康價值的日益關注,食品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向著更加健康、營養的方向快速發展。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也對食品企業提出了更高的創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全球健康食品榜(Global Health Food List)應運而生,成為推動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將從全球健康食品榜的科學評價體系、全球適應性、行業實踐意義及未來展望等方面,探討其如何引領食品行業邁向更加營養健康的發展道路。
一、全球健康食品榜的科學評價體系
全球健康食品榜的核心在于其科學、嚴謹的NRV(營養素參考值)評分模型。這一模型在中國是基于中國國家標準GB 28050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營養素建議,通過詳細的推薦和限制營養素評分規則,實現了食品營養價值的量化評估。
1. 評價標準的科學性與創新性
NRV評分模型通過分段評分方式,明確區分了推薦營養素(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與限制營養素(飽和脂肪酸、鈉、糖)等30多種營養素納入評價范圍。這種標準化方法不僅適用于中國市場,還可以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當然也可以用所在國家的NRV(營養素參考值)作為評分模型的基準值,以確保評價的廣泛適用性和科學性。
此外,全球健康食品榜的評價體系還強調了數據的公開和透明。通過收集和分析市場數據,榜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評分模型,以確保其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 評價要素的細致劃分
根據《WNU-001-2024全球健康食品榜技術要求》,評價要素主要包括推薦營養素、限制營養素、配方及工藝、食品添加劑以及食物非營養素有益成分等方面。具體來說,推薦營養素如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需要達到一定比例才能獲得相應的加分;而限制營養素如飽和脂肪酸、鈉、糖則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將扣分甚至導致產品無法上榜。
此外,配方及工藝的健康性、食品添加劑的合理使用以及食物中益生菌、植物化合物、藥食同源等非營養素有益成分也是加減分或評價是否能上榜的考量因素。
二、全球健康食品榜的全球適應性
NRV評分模型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國際化和區域適應性,允許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飲食習慣和營養需求調整使用本國和地區的NRV參考值。這種靈活的設計使得全球健康食品榜能夠廣泛適用于全球不同市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例如,根據市場調查、官方及權威機構發布的健康關鍵數據,全球健康食品榜通過調整評分規則,提高這些成分的評分權重,鼓勵企業生產更多符合這一需求的健康食品。
三、全球健康食品榜的行業實踐意義
全球健康食品榜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科學、透明的食品評價標準,還為食品企業提供了創新研發和市場競爭的新動力。
1. 促進企業創新研發
全球健康食品榜通過科學的評價標準,激勵企業改進產品配方,優化推薦營養素的含量,降低限制營養素的比例。比如公司通過優化配方,成功提升其產品的健康評分,達到全球健康食品榜的上榜技術要求。通過這種上榜機制和上榜標識可以極大的促進食品行業的創新發展。
2. 提高消費者信任度
全球健康食品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為食品企業提供了品牌建設的機會,通過上榜證書和上榜標識的顯性識別,企業能夠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提升品牌形象。同時,消費者通過全球健康食品榜上榜標識更容易識別出符合健康標準的產品,從而做出更高效的健康選擇。
全球健康食品榜上榜標識
3. 推廣健康飲食文化
全球健康食品榜不僅關注食品的營養健康價值,還致力于推廣健康飲食文化。通過透明的評分體系,消費者能夠清楚地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和健康價值,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健康食品。這種透明度不僅提高了消費者的健康意識,還能幫助消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飲食習慣。
四、全球健康食品榜的未來展望
面對未來,全球健康食品榜將繼續優化評分標準,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技術創新,以更好地滿足全球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
1. 優化評分標準
隨著營養健康科學的全球研究進展,全球健康食品榜將不斷完善評分標準,未來將納入更多有益成分(如植物化合物、益生菌)的基礎攝入量的科學評估。同時,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健康效應評估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2. 加強國際合作
全球健康食品榜將積極與國際組織(如WHO、FAO)合作,推動全球健康食品榜的全球化應用普及。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食品行業的健康化發展。
3. 推動技術創新
全球健康食品榜將關注食品科技的新進展,鼓勵企業采用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手段,提升產品的營養健康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全球健康食品榜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優化。
全球健康食品榜作為推動食品行業向營養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將繼續發揮其科學、透明的評價體系優勢,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符合健康標準的產品選擇。同時,全球健康食品榜也將持續關注全球食品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不斷優化和完善評價體系,為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