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我的腦子還是懵的。”躺在深圳前海泰康醫院的外科病區病床上,池明(化名)回想起自己受傷的經過,直呼“意外”。
35歲的他,從5歲開始練習羽毛球,已有30年經驗。“沒想到自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向很注意運動健康的他經歷了最大的傷。整個春節假期,好動的他只能沮喪地躺在床上,等著膝關節消腫,很擔心自己的運動生涯到此劃上句號。
幸好他找到了著名運動醫學專家陸偉,為他實施了廣東省首例關節鏡下雙束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手術,“恢復得好的話,醫生告訴我,3周時間就能開始跑步了”。
比賽進入尾聲時,“意外”發生了
池明與朋友在深圳合伙開辦了一家運動培訓機構。節前,他與朋友相約來了一場羽毛球比賽。雙方酣暢淋漓地打了兩小時,正當比賽進入尾聲時,“意外”發生了——“咔呲”一聲,池明應聲倒地,左腿完全無法動彈。
朋友將他緊急送往附近醫院,通過CT和核磁共振,醫生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撕裂合并半月板撕裂。
“當時很痛!”作為職業運動員,池明形容,自己當時受傷的經過跟巴黎奧運會羽毛球女單半決賽,西班牙名將馬林幾乎一模一樣。當時,馬林開球后,與中國運動員何冰嬌廝殺幾個來回,跳起扣球后,只見她身體重心瞬間全部壓在右膝上,球打出去后,人也倒在了地上。起初,馬林還想掙扎著打完比賽,但因傷勢過于嚴重,只能痛哭作別巴黎奧運賽場。
不止是馬林,前NBA知名球星德里克·羅斯、皇家馬德里俱樂部門將蒂博·庫爾圖瓦等運動員都經歷過前交叉韌帶撕裂的損傷,其中不少人都因此職業生涯走起了下坡路,也曾有人將前交叉韌帶撕裂稱為“足球運動員的超級殺手”。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屬于滑車關節。人在做屈膝和伸展運動時,股骨和脛骨能夠相對滑動,而不“脫軌”,靠的就是前、后交叉韌帶與內、外側副韌帶互相作用。
在足球、籃球等高風險運動中,前交叉韌帶斷裂在膝關節發生率最高,甚至可高達3%,是運動醫學領域最常見的嚴重韌帶損傷。
人工韌帶“雙束”,手術難度不止翻倍
對于池明這樣的運動員來說,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盡快恢復傷前狀態,能夠重返球場。于是,他四處打聽,了解到中國運動醫學學科核心成員陸偉帶領包括骨科、運動醫學科和康復科醫生成立的深圳前海泰康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中心已在去年底正式成立運行。“春節前,我看了陸偉主任的門診,但當時膝關節過于腫大,只能冰敷消腫,半個月后才能手術”。
陸偉帶領團隊為池明量身定制了手術方案。對于普通運動人群來說,重建手術會選用自體肌腱或人工韌帶。自體肌腱,通常取的是鵝足肌腱進行移植,需要經歷較長時間的腱骨愈合與韌帶化過程。而人工韌帶誕生了30多年,已擁有出色的機械性能,可更早介入運動訓練,術后2到4周就能恢復日常活動。但過去的技術都是單束人工韌帶重建,由于技術理念不同,對膝關節旋轉穩定貢獻不足,從而不建議進行高強度膝關節扭曲運動,所以僅適用于年齡較大、非高強度對抗運動人群。陸偉表示,2010年代出現的自體雙束重建對我們有很大啟發。我們將人工韌帶理念與自體雙束重建理念結合起來,就誕生了人工韌帶雙束重建的創新——由等長的前束控制前向穩定、由后束控制旋轉穩定!加上人工韌帶三十年應用積累(無排異反應、精確成熟的骨道定位等),可望早日恢復運動員的運動生涯!
“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和職業等因素,我們為他制定了膝關節鏡下雙束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半月板縫合手術的方案。”陸偉表示,雙束,也就是兩條人工韌帶,增強了韌性,形成了三點穩定結構,可讓他的膝關節在做滾動、滑動和旋轉等動作更加流暢,韌帶穩定性更高。
但手術難度卻不止翻倍。國人的股骨髁面寬度(前交叉韌帶足跡)平均只有20–25毫米,就單束重建而言,自體肌腱單束重建由于其擁有彈性特征,的容錯可達5毫米,而單束人工韌帶重建的剛性屬性,決定了其等長重建的容錯范圍很小!如果雙束人工韌帶重建,容錯甚至只有1mm,對技術要求非常高。陸偉說,隨著3D打印導板及智能張力調節器械的應用,未來雙束人工韌帶重建技術也可能進一步優化,
這個手術還有一項“硬指標”,就是患者的股骨髁直徑要達22厘米以上(股骨髁面寬度小于22mm不建議做雙束)。幸好池明常年運動,不僅肌肉發達,而且骨骼強壯,他的關節腔直徑達25厘米,足夠空間實施這個手術。
2月8日,在深圳前海泰康醫院骨科-運動醫學手術-康復團隊、麻醉團隊、護理團隊密切協作下,陸偉帶領團隊精準定位股骨及脛骨的雙骨道,術中反復測試膝關節屈伸角度下的等長性,完全避免隧道位置偏差,確認移植物與周圍骨質、移植物之間沒有任何撞擊,最大程度避免了韌帶松弛或關節僵硬等情況的發生,結果滿意。手術僅用時45分鐘。
“意外”并不意外,“叉友”需要終身隨訪
無論是人工韌帶還是自體肌腱,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后的康復是至關重要的。
術后第一天,康復團隊和護理團隊就通過圍手術期鎮痛措施,幫助池明減輕疼痛,開始了早期康復訓練。“除了讓我盡早下地行走外,康復醫生還教給我一套在床上就可以做的康復動作,讓我每小時都要活動。”池明說,醫生告訴他,如果康復順利,術后3周恢復正常行走,并逐漸恢復跑步運動,期待半年后可重返球場。
在陸偉眼中,池明遇到的并不是“意外”,“一般來說,前叉韌帶撕裂的人,通常存在膠原基因表達的問題(人類本身具有各種各樣的基因缺陷,比如皮膚長斑等),因此,如果一側前交叉韌帶損傷,另一側也很容易再出現損傷,甚至直系親屬也要關注,在我們的病例中,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同時發生前交叉韌帶斷裂的病例有發生。陸偉曾對數千例前交叉韌帶撕裂患者進行過調查,發現平均年齡為29.1歲。對于一般人群來說,運動前的拉伸和熱身都必須充分,每次運動以前,一定要用熱身的意識。40歲以上人士,在運動前的熱身最好能達到半小時以上,50歲以上則需要一小時。需要注意的是,但即使發生了前交叉韌帶撕裂也并不是只有手術一個方案。膝關節有四個韌帶,每個韌帶所占權重不一樣,患者年齡偏大不影響正常生活又沒有運動需求的、體重過重或過輕或有明顯基礎病的,手術可能對他們的干擾更大,因為手術本身也是對關節的進一步干擾。所以,一定要制定個體化方案!”
出現過交叉韌帶損傷的人稱自己為“叉友”,陸偉的2個QQ里就有4000多人的“叉友群”。他指出,按照我們的近萬例的統計,65%的“叉友”可以恢復原來運動強度甚至更強,30%需要減量,“叉友”們互相提供康復資訊,并定期相約比賽。“深圳運動界有句俗語,大的運動場上通常都有‘叉友’。”陸偉強調說,“韌帶是一個人體器官,會隨著時間、隨著身體的狀態變化而變化,而且重建的肯定比上帝給你的差,所以,一定要終身隨訪、終身關注。”
(新媒體責編:wa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