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直有說法認為南京長江大橋凈空太低(俗稱太矮),使萬噸級輪船無法通過,阻礙了長江航運的發展。請問長江航運發展的瓶頸真的是南京長江大橋,還是別的自然或人為因素?航運的障礙是否會對長江黃金水道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產生影響?
據悉,南京市鼓樓區不可移動文物名單出爐,其中包括南京長江大橋。這是南京長江大橋首次整體納入文物保護。
這意味著,對南京長江大橋,今后即使進行修補修繕工作,也必須向文物部門上報方案,經專家論證后,方可進行。
然而,圍繞著南京長江大橋“鎖長江”的爭議很難就此散去。一直以來,由于凈空高度不夠,這座南京“地標”不得不面對阻礙萬噸巨輪在長江黃金水道上航行的指責。
如何改變南京長江大橋凈高不足的尷尬局面?近年來各路專家的觀點,主要有三:
一是炸橋。
二是為其進行“增高手術”,將橋梁高度頂升10米以上;
三是挖條滿足通航要求的運河,避開南京長江大橋。
不過,“炸橋”這一頗為極端的方式并不為大多數人認可。剩下的兩種方案,前者據說技術可行,而后者看似異想天開,南京不做,并不意味著其他城市不敢想。有消息稱,位于長江出?诘慕K南通,正在研究從長江邊挖條運河直通黃海,避免長江口潮漲潮落等帶來的航道變化等負面影響。
專家曾為南京長江大橋制定“增高”方案。
早在2006年“炸橋”之爭最為火熱的時候,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愛群教授等曾約見媒體,稱他們經過調研,制定出一份“南京長江大橋整體頂升方案”。
李愛群說,炸掉大橋過于“幼稚”,根本不能算是一種解決方案,而他的方案可以實現保橋與疏通黃金水道兼顧。
該方案提出,通過主橋整體頂升16米,使大橋的通航凈空高度達到40米,可滿足2.5萬噸海輪的通航要求。這項工程預計所需的投資金額為6~9億元人民幣,施工周期2~3年。
對頂升過程,李愛群教授通俗地解釋說,南京長江大橋是由九個橋墩頂起的,要抬高大橋,也就是加高橋墩。在對主橋和引橋的橋墩、橋頭堡前期加固工作完成后,將九個橋墩和大橋的上部同時分離,這時,橋的上部和橋墩之間便出現了間隙,接著,再用一些連接技術,將這些間隙“填滿”。在橋墩“長高”的同時,大橋自然被整體抬高了。
在李愛群的方案中,南京長江大橋將按照1小時幾毫米的“生長速度”最終整體抬高,這種緩慢的移動對大橋的結構不會有影響。就交通是否中斷的問題,該方案也提出了詳細計劃,其中保障鐵路交通不中斷是內容之一。
李愛群當時介紹,雖然國內外目前都沒有類似的大型案例,但大橋整體頂升的大部分關鍵性原理和技術都已經成熟,只要通過科技攻關,所有的工程技術難題都可以得到妥善的解決。
他還表示,長江上凈空高度不夠的橋梁不少,針對不同結構的大橋,要有不同的頂升方案。
國內有橋梁最高增了8.6米
雖然南京長江大橋的改造方案最終沒付諸實施,不過就在2006年5月,浙江湖州的屺風大橋完成了一次令人矚目的“斷骨增高”手術。這座重4000噸的大橋,用時3個月成功“長”高2.5米,創下當時國內橋梁整體一次頂升的最高紀錄。
“增高”是松綁黃金水道的利器?
2011年,交通運輸部主管的《中國公路》雜志刊登了篇題為《頂升技術,可否成為松綁黃金水道的利器?》的文章。該文稱,“(上海)橫潦涇大橋的大跨徑梁橋頂升工程的實施,也讓我們對南京大橋的頂升可能充滿了憧憬。”
文章分析說,南京長江大橋由正橋和引橋組成。引橋為簡支梁橋,對其分段頂升(10跨分成一聯),該種橋梁頂升可參考橫潦涇大橋引橋的頂升,頂升技術上不存在問題,現有技術可以解決。
南京長江大橋正橋為10孔連續鋼桁梁組成,從上部結構形式上看,蘭州中山橋整體頂升與南京長江大橋正橋均為連續鋼桁梁結構,且蘭州中山橋建造年代比南京長江大橋更早。從總長、下部結構形式、跨數、最大跨徑、單墩重量、頂升所需控制點數來看,橫潦涇大橋整體頂升與南京長江大橋正橋均接近。
不過,南京長江大橋需頂升10米以上方能充分發揮長江水運,從頂升高度來看,南京長江大橋假定頂升高度要比這兩座橋高很多。超高度的橋梁頂升需要解決兩個技術難題:一個是下部支撐的穩定問題,另一個是頂升中的偏位問題。
其中,下部支撐的穩定性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頂升到位永久使用的穩定性,另一個是頂升過程中臨時支撐的穩定性。
南京長江大橋下部橋墩高80米,若頂升10米,頂升后的高度為90米,比原結構增高約12.5%,這個增高比例較小,通過對接高墩的加固不會影響到下部結構的受力和穩定,對于頂升后的永久使用影響較小;在頂升過程中的支撐穩定性,可通過分次頂升等方法解決。對于頂升10米之高的水平偏位問題,通過計算機的同步控制完成可以控制在較小的允許范圍內。
文章最后總結說,“從以上綜合比較和分析來看,南京長江大橋整體頂升技術上的可行性較大。”
也有專家反對“接肢”: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
有贊成自然也有反對聲。
盡管學術界多數認為,為長江大橋增高可行,但也有專家對此表示擔憂。全程參與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退休老工程師車家明曾表示,給長江大橋“接肢”的想法不符合實際,除技術上將面臨無可想像的困難外,施工中也存在巨大的風險。
車家明稱,根據杠桿原理“重量×重臂=力×力臂”,用在大橋上,整個橋墩的高度就是力臂,“接肢”12米后,公式左邊沒有變化,右邊的乘積要大于左邊。一旦火車緊急剎車,其產生的巨大水平制動力傳遞到橋墩基礎上,大橋的穩定性必將遭到破壞,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
即使能“接肢”,千斤頂等設備的放置也是個大難題。整個大橋需要上百個千斤頂。而這些千斤頂只能放在墩帽,但實際上那里的空間很小。
挖條運河行不行?
除“斷骨增高”,熱心的專家們還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
一是將南京長江大橋1~2個通航孔改為提升開啟式。該方案的優點是改造技術難度小,工程量小,成本低;缺點是施工期間需中斷大橋交通,改建后水路運輸與陸路運輸互相影響,通行效率低,對大橋外觀改動較大。
二是修建船閘。該方案的優點是施工期間僅需中斷部分航道,無需中斷大橋交通;缺點是江內建造船閘影響通航效率,降低汛期泄洪能力,且降低閘室內水位需耗費巨大的能源;另外對大橋地段的自然景觀也有影響。
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修建運河”,即繞過南京長江大橋修建一條滿足通航要求的大運河,運河上修建橋梁或隧道。該方案的優點是建設期間不需要中斷大橋的運輸,運河及其配套水利設施的建成可以增加中下游地區的防汛調控能力。
但缺點同樣明顯,需要進行征地和居民搬遷,耗資巨大,估計費用200億元左右,堪稱勞民傷財。
但南京不做,并不代表著其他城市不敢想。
有網絡媒體爆料說,位于長江口的江蘇南通可能在長江江邊(南通段,靠近南通市這邊,而不是靠近啟東)直接挖一條運河直通黃海(長江入?谑菛|海和黃海交界處,南通段是黃海,上海段則是東海)。該運河將比較寬,長度約100多公里,兩岸將規劃大量船舶等先進制造業和海洋工業。
按照設想,未來船只可以直接從黃海通過運河駛入長江,避免了長江口漲潮落潮等帶來的航道變化等負面影響。
據稱,這是有關部門委托政府智囊機構在做的方案的內容一部分。也就是說,這不是學術機構的單方設想,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政府意圖。
如果上述消息屬實,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區域競爭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了。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