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記,只要提起它,這個城市的形象就瞬間鮮活起來。作為長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歷史上有名的商埠,位于長江運河交匯處的鎮江,自古以來就是“以港興城”的范例,素有“南北之要津”“九省通衢”之稱。可以說,碼頭或者渡口,就是屬于它的特殊印記。
A
清晨8點的長江路,上班的車輛已逐漸開始多了起來。來自上海的葛先生一家正在市民紹先生的陪同下,沿著長江路欣賞江畔風光。
“我記得我以前來這兒的時候,這邊全是碼頭,有運貨的,也有渡江去蘇北的。”
“碼頭早就搬到大港去啦,那個港區很大,這邊就建成了城市風光帶,我們稱它‘珍珠項鏈’。”
是的,在鎮江年過四十的人都知道,上世紀80年代初,還叫蘇北路的長江路當年可是碼頭密集。道路北側從解放路口起98號棧橋、1號、2號、3號(長航) 7號、8號(蘇北航運)、9號(貨運)至10號西貨場碼頭,一字排開,桅桿林立,船只穿梭,道路南側則有沙庫、金屬庫、統一庫、糧庫等。不過,無論是碼頭泊位還是倉庫,都很小。于是,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大港港區一期工程于1982年復工續建了。而到如今,大港港區已完成了四期建設,實現了從“小碼頭”到“大港”的華麗轉身(圖1)。
“一期工程是1985年底建成投產的,有四個萬噸級的泊位,碼頭等級是2.5萬噸(圖2),1987年,我們的港口就對外開放了(圖3);二期工程與一期規模相當,1993年建成(圖4);1995年配套港區的鎮大(鎮江-大港)鐵路開始建設(圖5); 三期工程是2009年正式竣工的,有三個大碼頭和一個小碼頭,最大7萬噸級,現在正在改造成15萬噸級; 四期是集裝箱碼頭,專用泊位達到了5萬噸級(圖6)。有這么一句話:一個地方的發展看港口,看碼頭……”說起大港港區的建設,在鎮江港務集團工作了30來年的計財部資深業務經理孫文星說起來頭頭是道。
不過,孫文星說,只要是像他這樣在單位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員工說起港區建設都是一口清,“尤其是那些一直在一線工作的同事,細節上比我了解得還要詳細,畢竟他們的青春都奉獻在港區了”。
確實如此。記者在大港港區隨機采訪了周世濤、張志文、張波、殷俊四位工齡在30年左右的老同志,他們都一口清地說出了大港港區四期建設的情況。
“以前蘇北路上的作業區主要是一些黃沙、石料,停靠的船一般也就二三十噸,大一點的五六十。現在我們四期都有集裝箱碼頭了,從港區走的貨物品種也多得多,有礦石、建材、各種原材料,也有食品、焦炭、現代化機械設備,往來的國家和地區也非常多。最早的時候我們港一年的吞吐量也就300萬噸,現在我們一個月都不止這個量。”
“那時候貨物的包裝都是些一兩百斤的小包裝,需要兩人一組搬運,我剛進單位時當過搬運工,常常一天搬下來手都磨破了。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和同事們一起搬運100多噸大米,記得是1噸40包,我們兩人一組,8個人搬了7小時,算算1000多包從手上過。哪像現在這樣的成組包裝,港口有這么多鏟車、叉車、吊車、門機這樣的現代化機械。以前搬運工都是35歲以下的小伙子,現在駕駛這些現代化機械的有男有女。”
“以前倉儲設備簡單,貨物堆放要求也不高。現在我們是全網絡覆蓋,無死角監控,對堆放以及保存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以前我們用地秤,現在我們用無線吊鉤秤,不僅省了搬運貨物的人力和時間,還更加精準了。”
“那時候我們就住在港區,一期工程剛建好的時候,港區外面都是農田,路也就是一條碎石子路,最好的房子是我們單位給員工建的宿舍樓(圖7)。你看現在,周圍多少工廠,新小區?市區有的娛樂設施這里都有。這就是港口帶動,知道不?”
……
B
其實,他們說的事例可以用一組更為嚴謹的數據來印證:
1988年,鎮江港務管理局年吞吐量僅1000萬噸;
2000年,吞吐量達2150萬噸,首次突破2000萬噸;
2003年,鎮江港務集團吞吐量達3046萬噸,首次突破3000萬噸;
2008年,達4208萬噸;
2010年達5482.8萬噸;
2011年達7140.2萬噸;
預計今年將突破9000萬噸。
但是,聽著他們的講述,你會有一種比冰冷的數字更能打動內心的熱情。因為,在他們的話中有一種溫度,那是一種叫作“情懷”的東西,以及由此而在言行中體現出來的一種自尊和自信。
他們會告訴你,港口這些年也經歷過起起落落,最差的時候單位快發不出工資,但他們沒走,他們留了下來。這不,現在好了,單位這兩年工資漲得很快,福利也越來越好。“我們新分配來的大學生,他們的宿舍單位給裝了空調”。
然后,他們會以行家的口吻告訴你,這樣起落并不怪單位,“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港口要適應”,“港區要發展當然要投入后續建設,不能只看眼前,為長遠建設短期效益受影響很正常”,“前幾年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們屬于物流企業,對實體經濟依賴比較大”……
再然后,他們會告訴你,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這樣50歲左右快要退休的老家伙們也是很給力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和其他港口的競爭就更加激烈了,所以一定要做到高效和優質。我轉崗到管理崗后,自學了電腦,達到了中級水平。”“現在都是現代化辦公了,我們當年可沒學過拼音,為了打好字,我可是下了苦工。我記得剛開始時,我要打‘吞吐量’的‘吞’,按鎮江口音拼成了‘ten’,像這樣的例子可多了。但現在就沒問題了。”“我們很多老同志都自學了簡單的英語,雖然外輪來了也有懂外語的代理可以幫我們溝通,但我們自己能交流,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你說是不是?”
于是,話題就漸漸扯到了鎮江區域經濟、全國港口競爭,全球經濟一體化……一番討論后,他們會期待地說:“我們現在是長江第四大港,希望政府能加大對港口的建設和支持,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讓位次再向前一點的。”
他們還會笑著打趣“這兩年單位效益好了,年輕人找對象比前幾年有底氣多了”,并滿懷信心地說:“鎮江人有個習慣,企業很牛,企業的員工下班后也喜歡把工作服穿在身上,然后大家就會很羨慕地看著他們。再過兩年我們也可以這樣驕傲地走在街上了。”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