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來說,粵港澳的更全面合作,意味著更多元的投融資渠道、更開放的金融環境、更完善的服務體系以及更全面的法律保障,而廣東自貿區‘先行先試’,也將為今后全國各自貿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非常有借鑒意義的范本。”
走進大灣區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擁有獨特優勢的粵港澳大灣區就肩負著攜手探索、共同搭建“一帶一路”服務平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任。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雄厚基礎,而它三個自貿區更成為深度創新對接倡議的先行者;港澳則依托內地橋接世界,在把握“一帶一路”機遇開拓新空間的同時,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出自身獨有的經驗。(董黎明)
自2014年底正式獲批設立以來,廣東三大自貿區就肩負著促進內地與港澳經濟深度合作、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的使命。而現在,它們正迎來全新發展契機。
8月28日,廣東對外發布《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強調要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的管理權限,指出廣東將在自貿區內,依托粵港澳合作平臺,探索三地規則制度對接,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搭建粵港聯手參與的“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平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法律服務基地。而早前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時也已提出,廣東要攜手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作為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廣東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雄厚基礎和突出優勢。根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的最新數據,2018年上半年,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7289.5億元,增長1.7%,占廣東外貿進出口的22.5%;其中以一般貿易方式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4420億元,增長10.3%,占同期廣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的60.6%,較2013年提升4.7個百分點。
深圳市前海創新研究院秘書長諶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探索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打造自由貿易港,是在目前全球貿易增長放緩、貿易業態變化、貿易規則形成的新格局下的重大戰略。“對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來說,粵港澳的更全面合作,意味著更多元的投融資渠道、更開放的金融環境、更完善的服務體系以及更全面的法律保障,而廣東自貿區‘先行先試’,也將為今后全國各自貿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非常有借鑒意義的范本。”
而近日,記者跟隨“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大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先后走訪廣東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三大自貿區,實地探訪了三大自貿區在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方面做出的新舉措、新嘗試。
深圳前海:
搭建金融、法律服務平臺
剛剛過去的8月26日,深圳特區成立38周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下簡稱“前海”)也迎來8歲生日。8年來,定位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實驗示范窗口、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和國際性樞紐港的前海,在深港合作、金融創新、投資貿易便利化、服務業開放等領域形成了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體系,成為重要的跨境金融中心和最大的新金融、類金融機構集聚區。數據顯示,前海持牌金融機構已達229家;2013至2017年間,前海注冊金融類企業增加值增長了27倍,增至711億元;稅收收入增長到134.64億元,增長了50倍。
今年5月,國務院下發《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特別提出前海要探索開展金融綜合監管試點。28日廣東發布的《實施意見》也提出支持前海蛇口片區開展金融綜合監管試點,建立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制度。
就此諶鵬分析說,前海是廣東自貿區金融綜合監管試點的不二之選。它地處全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深圳,緊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與此同時,金融也是前海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前海的金融行業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數量級,為打造試點提供了現實基礎。此外,在同時具有自由貿易區、深港合作區多重身份的前海展開試點,對我國金融體系壓力指數,特別是跨境金融體系壓力指數的探索意義重大,也能為廣東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樣化的金融支持。
記者在此次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前海標志性產業項目、中國自貿區內第一個基金小鎮——前海基金小鎮將于10月開園。基金小鎮基金服務部總監余奕辰介紹,小鎮將通過基金產業聚集,重點引進風險投資基金、對沖基金、大型資產管理等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同時與知名銀行、券商、律所、會所、金融媒體資訊等第三方金融服務機構進行戰略合作,為入駐機構提供“管家式”服務,構建金融生態圈,助力粵港聯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平臺搭建。
與此同時,前海不斷完善區內法律機構和平臺,加快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法律服務基地: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戶前海,還掛牌成立前海法院、前海檢察院、深圳國際仲裁院、深圳知識產權法庭、深圳金融法庭、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全國首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訴調對接中心和首家“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聯合會也相繼在這里揭牌。
根據前海法院提供的數據,從2015年2月2日法院開始受理案件起,截至2018年6月,前海法院共受理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4624件,其中涉港案件3311件,位居全國法院第一。當事人選擇適用香港法的案件35件,其中適用香港法調解成功案件6件、判決14件。2016年5月,前海法院訴調對接中心成立,截至2018年6月,訴調對接中心成功調解案件1313件,調解成功率達38.8%(含成立于今年1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訴調對接中心數據)。
“全國11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有7家落戶在前海,前海法院構建司法、仲裁、調解三位一體的商事爭議多元解決體系,首創適用香港法律審結經濟糾紛案件,實現前海適用香港法律的重大突破,為很多港企稱道。”前海香港商會首席會長林新強是最早入駐前海的港企代表之一,他對前海的變化,尤其是前海法治示范區的建設感到“很滿意”。
根據28日發布的《實施意見》,廣東還將在前海自貿區建設“粵港+一帶一路”跨境投資與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在前海蛇口片區搭建線上平臺和線下空間,推動與香港有關政府部門及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協同創新、協同服務,整合企業登記注冊、境外投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公共服務資源。“未來前海將繼續在金融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和法治化建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更好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林新強說。
珠海橫琴:借勢澳門,緊密聯系葡語國家
作為珠江口西岸唯一的自貿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經蓮花大橋與澳門相連,港澳企業競相入駐。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自貿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彥說,前在橫琴注冊的港澳企業2490家,其中澳資企業1284家。《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下首個落地項目——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成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和粵澳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有效平臺。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擴展,中醫藥產業迎來向海外推廣的重大機遇,更將成為澳門與珠海橫琴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載體。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謝毅則介紹說,目前產業園已與莫桑比克衛生部、葡萄牙食畜總局等葡語系國家醫藥衛生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促進中醫藥和健康產品的國際注冊和服務貿易。
事實上,橫琴充分發揮了澳門與葡語系國家聯系緊密的獨特優勢。王彥說,此前橫琴出臺實施《橫琴自貿片區促進中拉經貿合作二十條措施》,配合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如中巴商貿一體化全融合服務平臺已上線運行。橫琴還在墨西哥、西班牙等地設立經貿代表處,舉辦了首屆“中國—拉美國際博覽會”,共61個國家(地區)的523家企業參展,博覽會簽約項目73個,簽約總金額32.5億元,項目涵蓋多個領域。總投資25億元、總建筑面積24.4萬平方米的中拉經貿合作園也正式開園,首批15個合作項目簽約入園。
剛剛過去的7月,橫琴赴巴拿馬、秘魯、古巴等國舉行推介會,為11月在珠海舉行的第十二屆中-拉企業家高峰會做足了準備。除此之外,橫琴還設立了巴西、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等葡語國家的特色商品直銷中心,匯集3000多種原裝進口商品。同時,新區還設立全國商標注冊受理窗口,成立橫琴“一帶一路”商標注冊申請服務中心,率先完善跨境商標注冊、保護和服務機制。
廣州南沙:利用航運物流優勢,創新不止
廣州南沙新區片區位于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距香港、澳門的海上航程分別為38和41海里,也是廣州唯一的天然深水港。廣州港(601228)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宋小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南沙港是南中國最大的單體港口,未來南沙新區片區會將航運物流作為重要抓手。
南沙新區片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非常積極,成立了南方國際產能和技術合作中心、中國貿促會南沙服務中心,與愛爾蘭香農自由區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航運物流正是它的一大優勢所在。
今年7月20日,南沙開發區口岸辦與大朗站場中歐班列經營單位廣州大順發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通過開展海鐵聯運、海鐵公聯運等業務合作,吸引東南亞貨物經中歐班列前往歐洲,拓展中歐班列返程貨物在南沙保稅港區的倉儲、配送、交易等運貿一體化業務,共同打造過境多式聯運中心。國內外貨物均可以借助廣州南沙保稅港區的保稅功能、樞紐功能和海運優勢,同時享受到中歐班列的便利,不僅可以“公鐵聯運”,還可以“海鐵聯運”、“海公鐵聯運”。
“這一通道的開通,有利于發揮廣州南沙保稅港區的樞紐功能,更好推動廣州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貿往來提供服務。”廣州市口岸辦有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南沙新區片區參與“一帶一路”的另一大利器,就是創新。
今年上半年,南沙新區片區新設企業16587家,同比增長84%,新增注冊資本4661.3億元,同比增長165%,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9個,目前已落戶南沙的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18個、總部型企業103家。這樣的成果與創新密不可分。自貿區掛牌三年來,累計形成376項創新成果,“跨境電商監管模式”、“企業專屬網頁”入選商務部“最佳實踐案例”。
南沙自貿區的創新有政策和機構上的,比如設立廣州海事法院自貿區巡回法庭,組建國際航運、金融、知識產權等專業仲裁機構,在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同步運行粵港澳三大庭審模式;又比如出臺航運物流產業扶持政策和實施細則,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航運物流、航運服務等相關行業和業態給予重點扶持獎勵,等等。但它為推進貿易便利化所進行的改革尤為引人矚目,單是口岸通關方面創新就達141項,36項為全國首創。其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集成度最高,功能模塊有18個,涵蓋部門21個;此外“三互”大通關改革、全球質量溯源體系、出入境無紙化申報、海事無人機智慧口岸服務、船舶載運危險貨物比對快速通關等均躋身標志性改革行列。僅實施政府購買查驗服務一項,就累計為企業節省費用超1.5億元。
“在南沙,我們往往2-3天就能拿到海關關單等提車的手續,比其他口岸要快5-7天,反映在物流成本上,每輛車能夠節省1000元-1500元。”太平洋國際汽車城總經理張靖涌與記者分享了通關一體化給企業帶來的實惠。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