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江蘇東方重工有限公司管理人發布的一份終止勞動合同公告上顯示,靖江市人民法院于當天裁定包含東方重工在內的7家公司合并破產。
公告內容顯示,7家破產公司分別為東方重工、江蘇新東方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江蘇海神船業有限公司、靖江東重鋼結構有限公司、江蘇東方海洋裝備有限公司、江蘇慧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據悉,7家破產公司的實控股東為J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JES國際控股)。
工商資料顯示,這六家位于江蘇省靖江市的企業分別注冊于1988年至2011年間。新東方海工與東方重工一樣,由JES直接設立。而靖江東重和江陰船配也由JES實際控制,靖江東重還是海神船業的主要股東。
而另一家公司慧海投資的股東為12位自然人,東方海裝也由這12位自然人和慧海投資共同出資設立。東方重工董事長盛華龍正是這12位自然人之一,他的名字還出現在海神船業、新東方海工等企業的高管名單中。而這些企業也自然存在不少關聯交易,比如東方重工的船臺、船塢等造船設備就大多由新東方海工及海神船業提供。
東方重工、新東方海工和海神船業三家企業的注冊資本分別為7980萬美元、9000萬美元和6100萬美元,但目前都已深陷經營困境中。截至2015年10月20日的審計信息顯示,上述七家企業已資不抵債,凈資產為-5.53億元。由于沒有按規定報送2015年的年度報告,東方重工和新東方海工被工商部門認定存在經營異常,而海神船業則因為拒絕履行法院判決而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2015年3月,東方重工向江蘇省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
2015年10月,泰州中院受理東方重工重整申請,東方重工企圖通過假破產逃避債務,但破產管理人在核實資產時發現問題,從而牽扯出上述6家關聯企業,這幾家公司在經營等方面高度混同。
2016年4月,破產管理人向法院提出合并重整申請,法院裁定7家企業合并重整。這期間,東方重工對外發布招募公告吸引重整投資者,但都無音信。
作為曾經靖江第二大本土船廠,東方重工破產案進展,一直引發巨大的關注。雖說數年前,泰州法院就已介入,但時至今日因為種種原因,東方重工破產案陷入困境。去年底一度傳出,揚子江船業計劃收購東方重工部分資產,但半年過去仍舊未能有實質性進展。而企業破產之后,東方重工員工則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未能按照時序走司法程序,比如對東方重工資產進行清算,或者引入戰略投資方,導致數年來東方重工員工,社保、醫保停繳,失去收入生活異常艱難。看靖江網友@熟悉的往事,作為東方重工前員工,在看靖江論壇轉帖,披露了東方重工破產后,一些鮮為人知的境況。
東方重工成立于2006年,由J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下稱JES)出資7980萬元美元設立,公司注冊地為江蘇省靖江市。2007年12月19日,東方重工正式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上市公司名稱為JES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JES國際控股。東方重工是國內第二家在境外上市的民營造船企業,僅比揚子江船業上市晚了半年。
JES國際控股于2006~2008年在靖江市分別投資設立了江蘇東方重工有限公司(東方重工);江蘇海神船業有限公司(海神船業)、江蘇新東方海工裝備有限公司(新東方海工)等3家外商獨資公司(JES靖江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在江蘇東方海洋裝備有限公司(東方海裝)的西北兩側投資建造了約22萬平方米的廠房,國內最寬的50萬噸干船塢,1.2公里舾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碼頭,配備了近千臺套各種設備,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大中型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自2007年以來,JES靖江子公司主要是以東方重工為主進行造船生產和對外運營。東方重工因生產需要,長期租用了東方海裝的船臺、場地、碼頭等全部設施,租用了海神船業和新東方海工的新建的船塢、廠房等造船設備設施。
作為新加坡上市企業,擁有國內最寬的50萬噸干船塢,一度入圍“白名單”船企之一,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JES旗下船企都應該算是國內相當優秀的民營船企。在民營造船企業中,江蘇東方重工規模雖然屬于中等,但是其散貨船的建造實力頗有名氣。
然而好景不長,東方重工未能熬過此后持續數年的全球船市寒冬。因為巨額的脫期罰款和棄船降價造成了巨虧。而銀行中斷東方重工在建船的擔保和配套資金,導致其資金鏈斷裂,并全面停產。而為了能夠破產重整,東方重工通過經營多家關聯企業試圖攪亂視線,但最終沒有能夠逃脫法院的“明察秋毫”,成為“假破產真逃債”的典型。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