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武漢新港作出指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給陽邏港賦予了更高的責任和使命。陽邏港必將成為中國中部貨物集散中心,這個中心必須打通陽邏港與公鐵銜接的大通道,才能發揮黃金水道最大價值。
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快多式聯運發展”,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用實際行動踐行擔當,不負囑托,牢記使命、砥礪奮進,從先期大建碼頭,進而廣辟航線,規劃建設鐵水聯運工程,大力發展航運服務,全面發展航運產業,走出一條內陸地區建設航運中心的探索、發展之路,已基本形成了武漢服務流域的航運樞紐格局,建成了航運中心的功能框架體系。
高標準規劃打造內陸最大鐵水聯運樞紐
11月18日上午,陽邏港鐵水聯運一期貨場,只見3臺橋吊正忙碌地將集裝箱起吊到列車上。“這些貨物都是從上海‘坐船’來,從港區運到這里準備‘搭乘’火車去成都。”貨場一名負責人介紹,從上海經過陽邏港,到成都的鐵水聯運通道是武漢新港今年打通多式聯運重要通道之一,每集裝箱比原來的傳統運輸模式節約1000多元。
而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菜地和荒坡。
2011年1月,《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出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武漢新港委編制出《武漢航運中心總體規劃》,將建設快遞之都、頂水之港、提單武漢,打造具有全球性供應鏈整合能力和生態航運引領效應的國際航運中心。
如何實現這一規劃目標?陽邏港作為水上“東大門”,只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實現多式聯運的無縫銜接。武漢新港提出打造鐵水公空無縫對接的多式聯運體系,做大做強陽邏港轉運樞紐,降低綜合成本,提高物流效能。
武漢市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戰略”集裝箱鐵水聯運示范工程納入全國首批示范項目。鐵水聯運一期工程2016年6月開工,2017年12月底完工,今年3月進入常態化運營。至此,武漢集裝箱鐵水聯運改變了歷史格局,碼頭與鐵路貨場的距離由以前的60公里(吳家山—陽邏)、22公里(灄口—陽邏)縮短至現在的2公里。
但一期工程貨場距港區仍有2公里,需公路接駁,并未實現“鐵路進港區”無縫銜接。而且,目前鐵水聯運一期中轉能力僅10萬標箱,無法滿足陽邏港發展需求。
為此,武漢新港委組織設計規劃單位制定方案,啟動鐵水聯運二三期工程。
今年2月2日,武漢新港委組織編制的《陽邏國際港集裝箱鐵水聯運項目報告》專家咨詢會在武漢召開,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三期工程通過專家評審。
鐵水聯運項目從方便“水鐵聯運”出發,共分三期實施,項目建成后,武漢鐵水聯運能力將由10萬標箱提升至210萬標箱左右,最終使鐵水聯運箱量比重達20%。。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表示,武漢將成為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鐵水聯運樞紐通道,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內陸出海口作用,連接歐亞大陸橋,以陽邏鐵水聯運顯著的成本優勢和集疏運能力,使武漢成為歐亞大陸橋新的“橋頭堡”。
打造品牌航線構建“軸輻式”聯運網絡
“港口是骨架,航線是動脈,聯運是翅膀,產業是血液”,武漢新港委從塑造品牌航線入手,培育航線,創新發展陽邏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達,形成長江中游航運主樞紐。
2013年3月,武漢江海直達開通武漢—上海洋山港“天天班”航線。以水水中轉連接宜賓、瀘州、重慶等長江上游港口城市,當年9月開通瀘州—武漢—臺灣集裝箱快班航線。
2014年7月,武漢至東盟四國航線開通。2015年9月,武漢至日本、韓國集裝箱快班航線啟航,形成了一批品牌航線。
江海直達航線已成為長江中上游外貿集裝箱運輸量最大、最為繁忙的航線。為了擴大輻射范圍,武漢新港開通中三角省際集裝箱公共班輪航線,打通了武漢—岳陽—九江三港之間物流新通道。
目前,武漢新港已形成了以武漢至上海為軸,長江中上游港口至武漢新港為“內陸輻”,上海至全球為“遠洋輻”的全球性江海聯運網絡,2018年1至10月,水水中轉箱量占武漢港總箱量比例由初期的29%增至43.57%。
去年11月5日,首艘近洋直航開通,從陽邏出發直航至日本千葉縣的袖浦港。到目前為止,已開通20班次直達日本、韓國、越南等地近洋直航。
2017年,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35.56萬標箱,穩居長江中上游港口第一位;汽車滾裝量完成84.53萬輛,成為內河最大、全國第三的汽車滾裝運輸中心;貨物吞吐量完成1.0018億噸,單一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2018年1至10月份,集裝箱吞吐量126.46萬標箱,同比增長15.36%。汽車滾裝運量77.8萬輛,同比增長14.48%,完成年度目標81.89%。目前,全省80%以上的進出口貨物是通過武漢新港實現的,陽邏港已成為湖北武漢參與國內國際經濟分工的重要窗口和咽喉。
在打造江海直達聯運品牌線路的同時,武漢新港積極探索武漢-上海洋山江海聯運標準船研發建造,實施船舶升級換代,推動船舶大型化,實施規模化運輸,助推全流域航運實現效益最大化。11月16日,首艘江海直達1140型集裝箱示范船舉行首航儀式,這是陽邏港首次開啟千箱級集裝箱運輸,在武漢航運史具有劃時代意義。
區港聯動構筑便捷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
在服務配套方面,武漢新港實施區港聯動,抓口岸功能,與多式聯運互為發力,構筑便捷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
武漢新港空港綜保區2017年8月9日封關運行,實現陽邏港、鐵水聯運、中歐(武漢)班列、天河機場四大國際物流通道的互聯互通。陽邏港綜合保稅園區依托緊鄰港口的區位優勢,今年5月,成功實現了“岸邊直取”區港直通模式,即集裝箱不落港區堆場,通過區港聯動卡口直接進入保稅園區,同時也可以直接從保稅園到多式聯運貨場,實現“快收快發”。截至10月12日,陽邏港園區已經累計完成進出口貨值10708萬美元。
同時,陽邏港國家進口肉類、糧食、水果指定口岸為多式聯運互為打造了配套服務功能。
加快構筑監管服務平臺,2015年12月,海關總署批復同意武漢設立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去年12月28日,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項目開工。項目緊鄰陽邏港一、三作業區,預計2019年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提升陽邏港的綜合功能。
11月12日,陽邏港一期碼頭,外地來的港口碼頭負責人考察了純電動集裝箱卡車運行情況后,贊不絕口。首批3輛運營純電動集裝箱卡車于8月31日投入運營,經過測算,每臺純電動集卡車比柴油集卡車節約1.4萬元。
武漢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炳木介紹說,公司原來12臺集卡車都是柴油車,如今全部改造成純電動集卡車,一年可節約費用16.8萬元。他們同時對集裝箱龍門吊混合動力系統和岸電設施進行改造,將陽邏港一期打造成長江內河首家綠色港口示范碼頭。
陽邏二期碼頭,一艘集裝箱輪船靠岸,馬達轟鳴,當接上碼頭智能岸電箱電源后,馬達聲立即停止,煙囪煙霧立即消失,船上設施照常運轉。
此前,船舶到達陽邏港靠岸,隨著貨物卸下裝運的同時,輪船引擎并不會熄滅。通過柴油機發電,每小時污染物排放量122.5千克,船舶一次靠港約20小時,污染排放2040千克。
為落實“共抓長江大保護”重要指示,武漢新港委立足生態長江、綠色港航的總體要求,以減少船舶排放為重點,在三個碼頭全力推動港口岸電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在陽邏港區已安裝14臺智能岸裝置,同時為112條船舶免費安裝與智能岸電箱相匹配的船用電纜接頭。實驗結果表明,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可節約能源費用30%左右,降低港口污染15%以上。
集聚輻射能力打造中國內陸貨物分撥中心
多式聯運的發展,使得武漢漸漸成為貨物集散中心。2017年,金口港與長江對面的沌口港、紗帽港完成汽車滾裝運輸吞吐量成為全國第三、內河最大的汽車物流集散地,初步形成長江流域汽車物流集聚分撥中心。
近年來,武漢新港委科學預判集裝箱運輸發展趨勢,創新推出“上游全中轉,下游全分流”的水運集裝箱全中轉運輸模式。“上游全中轉”是指武漢新港對上游滾裝送來的貨物進行分類和梳理,下游全分流”是指武漢新港將分類完畢的貨物“點對點”地送到各自目的地。
多式聯運使得陽邏港的集聚輻射能力大跨越,通過該工程,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及長江中下游的集裝箱貨物可水運至陽邏,無縫換乘登上中歐(武漢)班列,發往歐洲、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集裝箱鐵水聯運輻射四川、陜西、甘肅、新疆、內蒙等中西部省份,并與各中歐班列對接。
武漢新港從提升航運服務水平入手,通過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帶動了整個流域的貨物在武漢集結中轉,進一步打造中國內陸貨物分撥中心、中國中部物流中轉基地。
加快航運中心產業布局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武漢航運中心本質上是一個經濟概念,表面上看是運輸和物流,實質帶動的是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武漢新港委負責人說,一座航運中心的建成,并非僅僅依靠“港口+貨運”,而是要實現交通、工業、貿易、城市四位一體發展——“港口是中心,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帶動與之相關的港航物流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工業是基礎,臨港工業及相關產業的興起又促進了港口的繁榮,帶動了城市的形成、發展和繁榮;貿易是紐帶,通過對域外需求的滿足,達到各種產業有機結合,并在市場中使生產得以繼續;城市是載體,為各種產業提供物質基礎和承載空間。”
近年來,武漢新港委充分發揮航運對內外貿企業和進出口的支撐拉動作用,支持80萬噸乙烯、武船雙柳基地、商業航天基地等石化、造船、航天等制造業和京東、招商局等物流業沿江臨港布局,拉動產業投資逾1000億元。吸引中遠海運、中外運等大型航企將航運金融、航運結算等高端業態向武漢集中,提升了區域產業集中度與競爭力,推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陽邏、花山、金口等臨港新城初具規模。
占地30公頃的武漢航運產業總部區已在陽邏港啟動建設,預計2020年整體完工并投入使用。武漢航運產業總部區將成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產業“承載器”,是湖北省、武漢市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部署、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新實踐。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滿懷信心地說,武漢新港委將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建設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要求,大幅提升航運要素配置能力,著力對接國際港口集群、航運網絡和服務平臺, 做溝通全球物流集散的“支點”,為武漢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力支撐。
到2020年,港口貨物吞吐能力突破2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50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萬標箱。到2030年,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000萬標箱,使武漢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國際化港口城市。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