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航運市場,原本單一企業間的競爭,已逐漸轉化為幾大航運聯盟之間的競爭。
這一市場常態,也改變著與航運業息息相關的港口業,港口聯盟得以誕生,并在強化與航運聯盟間的合作。
而未來,隨著企業對供應鏈服務的強化,航運、港口、陸運乃至倉儲、制造等行業的邊界,也在被一一打破。
大物流聯盟,呼之欲出。
航運聯盟在減少成本、增強競爭力等方面,無疑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減少成本方面,通過艙位互換,可以使用較大規模的船舶,提高邊際成本的利用率。也可以進行資本聯合,購買更大的船舶,降低運力的單位成本,進而實現規模效益。
此外,班輪運輸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資源共享的好處不言而喻。一方面,通過聯盟,承運人可以減少船舶數量,降低由于購置船舶帶來的資本風險。另一方面,與其他承運人簽訂碼頭、堆場的共用協議,可有效回收部分成本,避免在航運淡季資源閑置的損失。
在增強競爭力方面,能夠通過增加航線頻率、擴大服務范圍、減少行業壁壘、降低運價波動等,獲得更大的收益。
總之,航運聯盟是對航運市場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的結果。表面上,是航運企業之間的業務合作;實際上,是資源要素的重新分配;本質上,是經濟利益的博弈和競合。
不過,由于大多數航線已由各大航運聯盟合作經營,對港口業的影響首當其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港口的生存與發展,本來就需要依靠航運企業的支撐。航運聯盟形成后,單一港口無法應對聯合起來的航運企業,原本就很激烈的港口競爭,必將進一步加劇。
當前,航運聯盟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在亞歐航線、跨太平洋航線、跨大西洋航線等全球主要航線上,均推行大船戰略。
同時,航運聯盟重新布局全球航線網絡,形成多節點、分工合作的干線網和支線網。航運聯盟在全球紛紛建立自己的樞紐港,其他港口則通過支線運輸來分撥調運。
因此,全球港口體系將隨著這一變化而更加集中,每個區塊將只有一至兩個樞紐港。為爭奪這一地位,臨近港口間的競爭必將加劇。
其二,以往,各大樞紐港憑借地域和壟斷優勢,在與航運企業的談判中,一般處于優勢地位,擁有較強的話語權。但航運聯盟的形成,使得港航企業之間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因為港口面對的不再是一家企業,而是聯盟整體,因此,港口企業從強勢變為弱勢,逐漸失去了話語權。
其三,集裝箱港口的發展猶如虹吸效應,一個港口強大了,就會制約相鄰其他港口的發展。一個大型航運企業,能為一個港口帶來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箱量。三大航運聯盟形成后,在選擇港口掛靠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港口的生死存亡。一旦某個航運聯盟決定撤離某個港口,將給該港口帶來致命打擊。此時,各大港口為了生存,被迫向航運聯盟妥協讓步,犧牲港口利益,以換取航線掛靠。
長期看,這將大幅縮減港口作業費等的議價空間,傷害港口的發展潛力和盈利水平,制約港口發展。
港口聯盟: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
面對航運聯盟的不斷升級,港口必須及時應對,建立聯盟是最好的選擇。
同時,港口聯盟也是港口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因為聯盟將給港口帶來更大的收益。
首先,港口聯盟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港口領域的建設項目,投資大,周期長,風險也相對較大。如果港口可以共同投資,則可降低經營風險。
其次,加強港口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港口通過與本地區其它港口的聯合,可以共享資源甚至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該地區港口在市場中的整體競爭力,在與航運企業和貨主的談判中,處于優勢地位。
第三,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隨著某一地區港口服務水平的改善,可以吸引更多的船舶掛靠,提高港口利用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港口利用率的提升,又可以降低裝卸成本,吸引更多航運企業,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第四,改善組織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通過積極的良性競爭,可以促使港口經營者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此外,港口之間在信息、技術、人員等方面的交流與共享,也會有效提高各自的服務水平。
最新成立的香港海港聯盟,就是希望實現上述目標。
今年1月份,中遠-國際貨柜碼頭(香港)有限公司、亞洲貨柜碼頭有限公司、香港國際貨柜碼頭有限公司和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宣布組建香港海港聯盟,共同經營及管理位于香港新界葵青的8個集裝箱碼頭,共23個泊位,目的是更好地滿足航運聯盟的需求,并提升碼頭的整體競爭力。
雖然目前這一聯盟還受到多方質疑,但筆者認為,隨著香港海港聯盟向港航物流業界披露更多的信息和文件,這種疑慮是可以消除的。
此外,隨著航運市場的發展,各方也會更加理解和包容類似的港口聯盟,就像理解和肯定航運聯盟一樣。
不過,港口聯盟要想實現良性發展,也是有條件的。
首先要有完善的體系,也就說是,港口之間要主次分明,能夠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聯盟中應包括核心樞紐港、支線港、喂給港等,各港口都要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二是聯盟內部的港口功能要匹配,減少成員之間的同質化競爭。
三是港口間的合作,除了可以采用互相參股、轉股的方式,還可以不參股,而是通過業務互補,建立伙伴關系,形成支線港服務于干線港,干線港支持支線港的良性合作。
如果能做到這些,港口聯盟的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
大物流聯盟:聯通世界的大趨勢
實際上,在航運聯盟、港口聯盟之外,聯盟的概念正迅速擴展。特別是隨著航運巨頭們紛紛擴張供應鏈環節,大物流聯盟的發展趨勢已十分明朗。
2018年底新成立的兩大行業組織,就極具代表性
2018年11月6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期間,包括中遠海運集運、東方海外、達飛集團、上港集團、和記港口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港航企業,就打造航運業首個區塊鏈聯盟——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達成合作意向,旨在建立行業數字化基準,驅動創新和數字化轉型。
僅僅過了10天,馬士基、地中海航運、達飛集團等航運巨頭則宣布,計劃成立一家新協會,目的是促進行業信息標準化,協調船公司、客戶和第三方之間的信息交流。
這兩大組織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傳統航運業務之外,舉各方之力,專注于供應鏈環節和新技術、新標準。
時間進入2019年。1月17日,由中遠海運集團主辦的港航合作交流會在海南博鰲召開。會議期間,20家港航企業舉行了主題為“貿易新格局,港航新未來”的港航合作座談會,并共同發布了“博鰲倡議”。
雖然這并不是首次舉行類似會議,但在本屆座談會上,20家港航企業都明確強調了聯通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區塊鏈和大物流的概念下,更應將港航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打通,實現全供應鏈的聯盟與合作。
而近期,包括馬士基、達飛等航運巨頭在供應鏈環節的收購,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打破原有行業邊界的大物流概念,已深入人心。
馬士基集團首席執行官施索仁更明確表示:“我們完全有能力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進而利用我們的業務優勢,進入涵蓋從生產到消費所有環節的市場。”
可見,在大物流的概念下,航運巨頭會將觸角延伸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或者說,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都將被整合到一起。差別或許只在于,是誕生幾家供應鏈巨無霸企業,還是形成一批大物流聯盟。
現在看來,后者或許更加現實。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